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
作者:未知 文章ID:29932 浏览:
【原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议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帝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ǐyǔ),疏懒。?
【问题和参考答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答案C?
解析C.载:充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答案C?
解析A.两个“者”都作“……的人”讲;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C.第一个“以”意为“因为”,第二个“以”意为“来”;D.两个“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答案D?
解析A.不能直接表现“吏治混乱”;B.不能直接表现“民生维艰”;C.不能直接表现“民生维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答案C
解析“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错。
12.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2)游手之徒,托名皇帝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译文:
答案(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解析(1)重点词语有:非(不是);理(处理);犹(尚且);九重之上(皇宫禁地)。(2)重点词语有:游(游荡,不务正业)、托(假托)、津(渡口)、张(设)、市肆(店铺)。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在京城。四岁就能写直径达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试他,非常高兴,抱着他放到自己膝盖上,赐给他水果和纸钞。后两次召他讲授《尚书》大义,很合皇上心意,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十八岁,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一职。多次升迁担任侍讲学士,又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天下发生旱灾,皇上征求谏言,李东阳分条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附上时政得失,共计数千言,上奏皇上,皇帝称赞(他写得好)。?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完工,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疏说:臣奉命速行,恰好遇上大旱。天津一带,夏天的麦子已经枯死,秋天的庄稼还没有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农夫面有菜色。盗贼横行,青川尤其厉害。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江一带流亡的灾民充满了道路,人口减少,军队空虚,仓库中没有十天的存粮,官员被拖欠了几年的俸禄。东南一带是为朝廷提供财物赋税的地区,一年灾荒就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北方人疏懒,平常无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歉收,怎么熬过去呢?(会不会)发生事变,恐怕不可预料,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臣一路上访问百姓,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财用不善于管理,徭役频繁,摊派重叠。京城大兴土木,供役军士、财力竭尽,每当遇上操练,(百姓)宁死也不去。豪族大家,田地遍布几个郡县,还请求不交税赋。分封的亲王,供俸达二三十万。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东南一带供给,商贾受惊逃散,绝对不是小事。更有织造内官,纵容无赖寻衅闹事,管理河道的官吏无不惊骇奔逃,商贩贫民到处骚动,这又是臣亲眼看到的情况。?
里巷的情况,郡县不了解;郡县的情况,朝廷不了解;朝廷的情况,皇帝也不了解。从包庇隐瞒开始,发展到蒙蔽。包庇隐瞒事小,蒙蔽的祸患却很严重。臣在山东时,听说陛下因为灾害多次出现,下诏群臣畅所欲言,不必忌讳,动不动遭到牵制、阻挠。经年累月,都遇阻碍作罢了。我确实担心今天的谏言,又成为空文。请皇上拿出从前朝廷内外的条陈奏章,细加选择采录,断然实行。?
皇上赞赏他的谏言,全部交付主管官员(去办理)。?
当时,皇上多次召见内阁大臣面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人尽心献纳,内阁的奏疏起草大多委托给他。奏疏写出后,天下人争相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