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龙渊义塾记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明]宋濂  文章ID:30032  浏览:

【原文】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

【问题】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

【参考答案】
    1、B
    2、D
    3、C
    4、.(10分)
    ⑴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3分)
    ⑵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
    ⑶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参考译文】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
  • 下一篇:修不幸
  • 【推荐文章】

  • 刘行

    【原文】 刘行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

  • 报刘一丈书

    【原文】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浣花溪记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

  • 苏武

    【原文】 苏武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 苏辙传

    【原文】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

  • 【最新文章】

  •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征孙权,表歆
  • 卫绾
  • 卫鞅
  •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
  • 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
  •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
  • 雷于粤
  •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
  •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
  • 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
  • 刘行
  •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
  • 刘义隆
  •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
  •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