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欧阳修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1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2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096  浏览:

【原文】
    欧阳修
    修(欧阳修)始在滁州,号□□,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卷三0P10380)

【问题】
    1.修始在徐州,号□□,晚更号六一居士
    2.写出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止于润身(    )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
    其平居教他子弟(    )
    3.文中划线部分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    】
    (2)【    】
    (3)【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译文: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译文:
    5.欧阳修为官从政的原则是□和□。

【参考答案】
    1.醉翁。
    2.“止”释为“只,仅”;“狱”释为“罪”或“案件”;“平居”就是“平时”的意思。
    3.划线部分可以从“犹”、“而”这两个词来断分,三个句子是“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4.“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一句,重点要理解“烛”、“治”、“废”三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烛”名词活用为动词,释为“点上蜡烛”;“治”的宾语是“官书”,应释为“处理”;“废”有“废弃、停止”之意,这里应释为“停下来”。这一句译为“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第二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重点要理解“恨”的意思。“恨”在古汉语中表示“遗憾、不满意”,不表示“仇恨、怀恨”。这一句译为“(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5.从欧阳修回答别人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段话分为两部分,一是什么叫“宽”,一是什么叫“简”,这正是他的从政原则。本题答案为“宽”和“简”。
    参考译文: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之初,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他禀性刚烈强劲,见义勇为,即使明知前面有危险,也会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再三被放逐,以致颠沛流离,但仍然意气自如,初衷不改。被贬夷陵时,没有自我消遣的办法,于是就拿来前任的旧案卷,反复审视发现颠倒是非错判误判的情况不可胜数,于是仰天长叹道:“荒凉偏僻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怨案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从此,审理刑事案件时不敢再有大意。会见读书人时,也是只谈政事,不谈文章。他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滋润,而政事却牵涉身外之物。欧阳修曾担任好几个州的地方长官,他不求政绩,不求声誉。为政宽缓简便,不骚扰百姓,所以他所到的地方,百姓都觉得很便利。有人问:“为政宽缓简便,事情却不荒废松弛,这是什么缘故呢?”欧阳修回答说:“以放纵为宽缓,以疏略为简便,那么政事就会荒废松弛,百姓也会受其害。我所说的宽缓,是指不对百姓苛刻催迫;我所说的简便,是指办事不繁琐罢了。”欧阳修早年丧父,母亲曾对他说:“你父亲为官时,常常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这是个将判死刑的案件,我试图保全他的性命,却不能办到。’我问:‘性命可以设法保住吗?’他回答说:‘(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我经常为百姓求生路,他们尚且免不了一死,世上的许多官吏是却常常是想让他们去死呀。’他平时常用这些话教诲他的弟子,连我都熟记在心了。”欧阳修听后一生都奉行父亲的教诲。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代为本州
  • 下一篇:(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
  • 【推荐文章】

  • 朱穆传

    【原文】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

  • 传是楼记

    【原文】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杜预

    【原文】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

  • 古砚说

    【原文】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

  • 李姬传

    【原文】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

  • 【最新文章】

  • 游庐山记
  • 游盘山记
  • 游三游洞记
  •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
  • 张释之
  •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
  • 送胡叔才序
  •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 送石处士①序
  •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
  • 李斯
  •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
  •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
  •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
  • 辛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