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训
作者:未知 文章ID:30149 浏览:
【原文】
人间训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地,有寑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寑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夺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戮杀大臣,亲近导谀。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
夫孙叔敖之请有寑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
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禽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淮南子·人间训》
【问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地确石而名丑 确:贫瘠、瘠薄
B.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 拂:辅助、帮助
C.戮杀大臣,亲近导谀 导:谄媚
D.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门户:门第、家族的地位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知其然也 成然之
B.唯圣人知病之为利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C.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宋何罪之有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道理的一组是
①孙叔敖之请有寑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
②晋厉公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
③再实之木根必伤
④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之所愿也
⑤掘藏之家必有殃
⑥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禽于晋阳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孙叔敖深知“身无大功而受厚禄”,十分危险的道理,其子无大功不应获得丰厚的俸禄,所以自己死后应该谢绝楚庄王封赏的肥沃富饶的土地。
B.孙叔敖之子懂得“益和损”的辨证关系,求请“土地贫瘠,地名难听,当地人都信奉鬼神、讲究迷信,没人喜欢的寑丘之地”,将来会累世不夺。
C.晋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想称霸天下,结果却死在匠骊氏的领地,说明他是个不懂得“弊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弊”的君王。
D.孔子读《易经》,喟然叹息,说明他是个深知“利和害”的辨证关系,“利和害”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的道理的圣人。
第Ⅱ卷
四、(20分)
12.(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3分)
译文:
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2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2分)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参考答案】
8.D 门户:途径、根源
9.B “为”都是“成为”之意(A这样、认为对;C把、因为;D他、提宾标志)
10.C ②④不能全都说明“利害之反”
11.B “孙叔敖之子懂得‘益和损’的辨证关系”,“将来会累世不夺”不合文意。
四、(20分)
12.(1)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受损伤;盗人家墓的人也必定有祸殃,这说的就是贪大利反而造成大害的事。
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死了。
(2)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每错三个扣一分,扣完为止)
(译文: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参考译文:
天下有三种危险:缺少德行而尊宠却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贵,这是第二种危险;没有大的功劳却有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所以事物有时候是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荆之间有个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当地的荆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讲究迷信,所以没人喜欢那里。”不久,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果然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谢绝了,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
那么,什么叫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从前晋厉公南伐楚国、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北伐燕国,部队纵横天下,威震四方,没有阻碍也没有挫折。于是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气横志骄、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国内无辅佐规谏的大臣,国外没有诸侯的援助。同时又杀戮忠臣,亲近小人。在会合诸侯的第二年,厉公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持,囚禁起来;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死了。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然后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是每个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但晋厉公却因为这些而落得个身死国亡。这就是我们说的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贫瘠,所以能代代相传;晋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以想称霸天下,结果死在匠骊氏的领地。一般性的人都只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只有圣人懂得弊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弊。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受损伤;盗人家墓的人也必定有祸殃,这说的就是贪大利反而造成大害的事。
张武唆使智伯夺取韩、魏两家的土地,结果反而使智伯在晋阳城被擒获;申叔时劝告楚庄王封立陈国的后代,结果使楚庄王称霸天下。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和《益》卦时,未尝不喟然叹息道:“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是行王道的君王的事吧?”事情有时候想对它有利但却恰恰足以害了它,有时候想害它但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和害向相反方面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是不能不明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