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魏郑公传后
作者:曾巩 文章ID:30200 浏览:
【原文】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
【问题和参考答案】
1.(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 徒:一类人
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知:明白,了解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 恶:可恶
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 事:侍奉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恶行,不良行为。
2.(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启其怠且忌矣。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以其书可见也。 以沛公言报项王。
D.岂爱其君之谓欤? 其贤不及孔子。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A之:前一个,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后一个,定语后置标志,助词。B且:前一个,表并列,和或与,连词;后一个,暂且,副词。C以:前一个,因为,连词;后一个,把,介词。D其:前后两个都是“他们的”,代词。
3.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A①正面说明,②反面说明;B①有正有反说明,②反面说明;C①②都是正面说明;D①是正面说明但只说了臣,②是反面说明但偏于君。
【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4.(改编)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不合文意,从原文“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来看,是魏征去世后无人进谏,非唐太宗不纳谏;而从原文“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来看,是唐太宗对魏征的去世感到遗憾,而不是作者的遗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③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参考答案】
①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
②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
③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道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逐渐(越来越)不明了治理天下的失误,到后来出现辽东失败的情况,方始遗憾魏征不在了,不曾知道(其实可知)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桀、纣、幽、厉、始皇这些国君的灭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并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