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
作者:未知 文章ID:30247 浏览:
【原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就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果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问题】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引师趣霍邑 趣:开往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仗:兵器
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 发:拿出
D.及将旋,谓左右曰 旋:凯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率兵略徇西河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B.①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C.①遇小敌即班师 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①收群盗以图京师 ②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各项都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①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③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④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⑤冲断其军,引兵奋击
⑥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
⑦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⑧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A.①⑤⑦
B.①②④
C.②⑥⑧
D.③⑦⑧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十八岁时就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卓越的才能。
B.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C.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曾巩的评论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突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清明的。
D.曾巩在评论对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古代的帝王是圣明的,而唐太宗的功绩与他们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0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4分)
(2)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4分)
【参考答案】
8.C(应为“放下”。悬门是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强防御)
9.C(A乃:副词,就;B何:疑问代词“什么”;C即:①副词,就;②动词,靠近;D以:连词表目的,“来”)
10.B(③从侧面表现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其他都是表现其军事才能)
11.D(不合原意,应为“唐太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12.(8分)
(1)常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4分折节下士,礼贤下士;推,散发;莫,没有谁)
(2)您无攻城的器械,轻骑逐敌,不等待步兵来到,径直接近城下,大家都都以为不能攻下,可竟然攻下,为什么呢?(4分,待,等待;薄,逼近,靠近;下,攻下,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