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店妪传
作者:【宋】王禹傅 文章ID:30253 浏览:
【原文】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傅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日:“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日“静塞”,在雄州日“骁捷”,在常山日“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微号。
【问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 兵:军队
B、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壮:认为…很壮观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到
D、贻于有位者云 贻:赠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杀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本文是一篇策论。作品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嘉其勇”和“削其勇”的不同后果,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自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的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若不重视地方武装,不仅战斗力削弱,甚至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作者王禹俜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3分)
(2)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3分)
(3)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4分)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
(2)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
(3)发给他们的铠甲头盔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头盔和强健的战马都被上军拿走了。
【解析】
1、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A项:“兵,军队”不正确,此处应翻译为“战争”
2、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所以”。B项:“之”分别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则”都译为“却”,表转折关系。C项:“何”分别是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3、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观点。C项:“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以及“甚至还会发生内乱”在文中无依据,也不合文意。
4、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1)“虏”译为辽国士兵或敌人,占1分。“以为怪”译为把(这)看做怪事,占1分。整句话通顺占1分。共3分
(2)“备”译为防御,占1分。“有以”中的“以”为名词,译为原因,占1分。整句话通顺占1分。共3分
(3)“介”为铠甲、“胄”为头盔,占1分。“坚利壮健者”要译成名词,占1分。“为”译为被动关系占1分。整句话通顺占1分。共4分
【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们)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差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尾上,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土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
近年来对边土要塞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谓“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虽然进行了招募,但边境上的人并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被选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离开家乡故里;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允许他们有热爱故乡的感情;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吃穿;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的能这样,只要有一万边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们的忠心啊。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