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5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27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335  浏览:

【原文】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①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甲。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振召还,昶及参将李屿等俱逮问。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异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冠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方粮仓。

【问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    俟:等待
    B.复其族属,为忠义劝    劝:劝说
    C.番人因阑人私易铁器    易:交换
    D.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闻    闻:报告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吴世忠为他人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
    ②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
    ③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
    ④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
    ⑤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
    ⑥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发生饥荒时,吴世忠主张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大多得到施行。
    B.吴世忠将神英等官员拥兵不救蔚州的实情上奏皇帝,皇帝认为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将他们一一逮捕。
    C.吴世忠认为当朝在“兵、食、将帅、任人、民心”等方面都存有忧患,而且天象变化,灾难频发,实在令人担心。
    D.吴世忠为官多有建树,虽因刘瑾事件遭弹劾,但因一向正直被朝廷宽免。后在河套之战中失利,于是托病归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3分)
    (2)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3分)
    (3)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4分)

【参考答案】
    5.B(劝:劝勉,鼓励)
    6.C(③不是直接表现,④为了说明“天意足忧”,⑥为下句“得免”衬笔)
    7.B(参见第二段最后两句,吴世忠上奏极言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皇帝让他们各得其“罚”)
    8.(1)尚书王恕被人攻击[弹劾]请求辞职,(吴世忠)上书请求(皇帝)挽留他。(3分,“讦”、“去”、“请”各1分)
    (2)近来忠心正直的人多被斥退[排挤],贪婪平庸的人却得以留用。(3分,“迩”、“斥”、“贪庸”各1分)
    (3)既缺少匡时济世的人才,又不明白取舍人才的标准,怎么能够震慑强敌壮大国势呢?(4分,“鲜”、“昧”、“去就”、“安……乎”各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①。
  • 下一篇:吴顺恪六奇别传
  • 【推荐文章】

  • 朱穆传

    【原文】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

  • 传是楼记

    【原文】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杜预

    【原文】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

  • 古砚说

    【原文】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

  • 李姬传

    【原文】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

  • 【最新文章】

  • 游庐山记
  • 游盘山记
  • 游三游洞记
  •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
  • 张释之
  •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
  • 送胡叔才序
  •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 送石处士①序
  •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
  • 李斯
  •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
  •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
  •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
  • 辛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