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夫集后序
作者:曾巩 文章ID:30351 浏览:
【原文】
先大夫集后序
曾巩
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民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过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地,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世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②逋负:拖欠。
【问题】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当事者不忠 疾:痛恨
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望;希望
C.绌奸臣,修人事 绌:通“黜”,罢黜
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难言:责难当世的言论,难,读nàn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B.始公尤见奇于太宗
益以材见知
C.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以谓天命不可专任
D.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所烦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克寄托者
11.下列六句话,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
①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②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世尤切
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
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
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和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势力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宫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4分)
②故卒以龃龉终(3分)
③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3分)
【参考答案】
9.B
10.D
11.C
12.B
四、(24分)
13.(10分)
①虽然多次因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
②所以(因此),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③当政者喜欢他的少,史书就果真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