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
作者:未知 文章ID:30368 浏览:
【原文】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宋书》)[注]五官:官名。
【问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攻陷
B.以为就死无恨 怨恨
C.乡村责让之 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陵 欺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 桓玄闻而赏之 去今之墓而葬之
B.之 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则 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 其一人醉不能归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方明胆识过人的一项是
①方明劝邈避之
②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
③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④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⑤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
⑥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2分)
(2)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3分)
(3)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3分)
【参考答案】
1.B(遗憾)
2.A(A项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前一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后一个是动词“去”。C项前一个是连词“就,那么”,后一个是转折连词“却”。D项前一个是代词“其中”,后一个是表命令语气的副词。)
3.B(③是弘季盛、徐寿之的观点,⑥表现谢方明为政谨慎)
4.A(B项“严辞拒绝”错。C项五官没有竭力反对,也没有劝说。D项遇到必须改的不留痕迹地逐渐改变。)
5.(1)谢方明劝谢邈避让贼寇,谢邈不听,贼寇到后谢邈被杀害。(“不听”“被害”前必须补出主语“谢邈”,1分;其余1分。)
(2)古人虽也有(放囚回家过年)那样的事,或许这是记载夸大其辞。(“记籍”1分;“过言”1分;其余1分。)
(3)于是最终没有逃走的囚犯,远近的人都感叹佩服他。(“焉”翻译成兼词或助词皆可)(“竟”1分;“远近”1分;其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