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传
作者:查继佐 文章ID:30377 浏览:
【原文】
徐光启传
【清】查继佐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上海人也。光启幼矫鸷,饶英分。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
甲辰,成进士,选庶常。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时方东顾,四处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
天启改元,辽警。起光启知兵。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纷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光启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十一月,遵化不守,都城惊甚。光启应召平台,曰:“臣故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急请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及事定,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不果用。
辛未八月,大凌河兵覆。光启疏万全之策,云:“用战以为守,先步而缓骑,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多。”陈车营之制甚悉。不果。时廷臣酷水火,光启中立,不逢党,故此置若忘之。独天子知其学主自尽,将之以诚,不任气,特手敕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八月,病,乞休,不许。病剧,诫家人“速上《农政全书》,以毕吾志”。卒,年七十有二,赠少保,谥文定。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节选自《罪惟录》,有删改)
【问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官魏南乐不协 协:和洽
B.起光启知兵 知:主持,掌管
C.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 除:修治
D.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权:掌权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光启“以退为进”策略的一组是(3分)
①策杨经略镐必败
②厚储守器,精讲守法
③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
④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
⑤晋升垛守,毖火器
⑥陈车营之制甚悉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东疆危急。徐光启上书朝廷坚决反对“四处进兵”的做法,后又多次写信给辽东巡抚熊廷弼力陈自己的御侮之策。
B.徐光启曾先后预言杜将军全军覆没、遵化失守,事态发展的结果无不显示了他对战争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C.徐光启一生秉承先父“勇退”的遗训,多次提出注重防守的策略,可惜因为各种原因,他所提出的防守策略始终都没能实施。
D.朝廷党派纷争势同水火,徐光启保持中立而不逢迎任何一方,只尽己所能钻研学问,并诚心做事,他的这种态度和做法赢得了皇上的器重。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3分)
(2)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4分)
(3)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3分)
【参考答案】
5.D(权:权衡。)
6.B(①是预料经略杨镐必败;③是辽东巡抚熊廷弼的御侮之策;⑥是作者对光启所上万全之策的评价。)
7.C(“始终都没能实施”,这一说法有悖事实。遵化失守后,正是因为实施了徐光启“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的防守策略,战事才得以平息。)
8.(1)所以读他文章的人,(如果)不深入思考到五六层的意思,仓猝间(是)不容易理解(他的文章)的。
评分建议:①文意通顺。(1分)②指:通“旨”,意思。(1分)③猝:仓猝,突然。(1分)
(2)但决不能把没有训练的士兵,轻率地布防在城外,导致丧失军队的锐气,使城池防守单薄。
评分建议:①文意通顺。(1分)②第:但是。(1分)②浪:轻率,鲁莽。(1分)③寒:使……单薄。(1分)
(3)使国家富裕,一定要依靠农业;使国家强大,一定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
评分建议:①文意通顺。(1分)②富:使……富裕;强:使……强大。(1分)③本业:农业。(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是南直隶上海人。徐光启小时候矫健勇猛,很有超群的天分。他写文章在情理上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是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所以读他文章的人,(如果)不深入思考到五六层的意思,仓猝间(是)不容易理解(他的文章)的。
甲辰年,徐光启考中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在礼部担任考试官,和同官魏南乐(关系)不和洽,他上书朝廷请病假回家,在天津种地。当时正是东疆形势危急的时候,明军分四路进兵。徐光启上书说:“这种做法非常错误。”预料经略杨镐一定会失败,并且说:“杜将军抵抗清军,不会再返回了。”等到全军覆没,徐光启叹息说:“我姑且说这件事,却没想到他们有的就应验了”。
改元天启那年,辽东边防告警。朝廷起用徐光启主管军务。徐光启多次写信给辽东巡抚熊廷弼,说:“现在的计策,只有大量地贮藏防守的器械,精心地演习防守的方法,并且善于用火炮为最好了。”并且说:“您想使沈阳成为空城,形成合兵进攻之势,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决不能把没有训练的士兵,轻率地布防在城外,致使(军队)丧失了锐气,使城池防守单薄。”从熊廷弼接受命令到辽东,他的规划也是防守,与徐光启的想法非常吻合。只是因为朝廷没有确定的计策,议论纷纷,大臣中因为党派的意见相违背,阻止熊廷弼这样做的人很多。不久,沈阳、辽阳相继失守。徐光启请求赶快使用以前的方法,加固广宁的营寨。十一月,遵化失守,京城非常恐慌。徐光启应召到平台见皇上,说“我原来说的这件事,想不到它有的应验了。”急忙请求加高土堆的防御工事,妥善准备火器,派人拿着诏令四处奔走,招集散兵和逃亡的百姓。等到战事平息,徐光启请求朝廷把自己训练士兵、修整兵器的方略贯彻到底,但他的请求没能实施。
辛未年八月,明军兵败大凌河。徐光启上书万全的计策,说:“用兵作战采取防守的策略,应先用步兵后用骑兵,军队应当聚集而不应该分散,应当精良而不应该庞杂。”徐光启陈述排兵布阵的方略非常详尽。但这些方略都没能实施。当时朝廷大臣间斗争非常残酷,势同水火,徐光启保持中立,不逢迎党派的任何一方,因此各党派都把他放在一边,像忘记了他似的。只有皇上了解他做学问尽己所能,用诚心做事,而不任性,特地手草诏书让他以原来的官职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朝廷军机要务。
八月,徐光启得病,请求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却特意派使者前来慰问他。病情加重,他叮嘱家人:“赶快献上《农政全书》,来完成我的心愿。”徐光启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赠封少保,赐谥文定。
徐光启性格宽厚仁慈,做事果断,不喜欢逢迎讨好,一生致力于有用的学问,完全拒绝各种不良的嗜好。他曾经说过:“使国家富裕,一定要依靠农业;使国家强大,一定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意思都是以退为进,他说:“这是先父‘勇退’(勇于退让)的遗训。”因此他在权衡各种重大政事时,没有不根据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