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祠堂记
作者:曾巩 文章ID:30386 浏览:
【原文】
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①,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②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注〗①有道: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即荐有德艺者为官。②惟:考虑。③中牢:祭祀的猪羊。
【问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 少:通“稍”,稍微
B.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 以为:把……当作
C.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 辟:征召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退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惟我与尔有是夫/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B.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C.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不者,若员皆且为所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是认为汉末宦官专权,小人得志,纲纪大坏,但是正直之士为拯救国家进生了不懈的努力,使得汉代的灭亡得以延缓。
B.徐孺子身处乱世,深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道理,因而不为高官厚禄所动,遗世不顾,表现了一位隐者的高洁情怀。
C.本文并没有片面地褒扬徐孺子的退隐,而是用圣人的进退观把“出仕济世”“入世退隐”放到“仁义”这一高度来分析看待。
D.文章巧妙地以“志于仁”为枢纽,把“忘己以为人”“独善于隐约”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统一在一起,避免了互相抵牾。
第Ⅱ卷(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简答,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
(2)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3)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
14.简答题:“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一句中的“此”和“彼”分别指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B。(以为:以,而;为,为了。)
11、A。
12、B。(“遗世不顾”错。)
13、(1)他们在乱世中坚持高尚的节操,不因死生而动摇心志,他们同一味贪图功名利禄的臣子大不相同。
(2)由此看来,他的本意也并不是自我满足于隐居山林、超脱世外而不顾及尘世。
(3)孺子足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怀念到今天。这样看来,世上想靠智慧、权力取胜的人,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14、第一个“此”指“择所宜处,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或“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
第二个“此”指“陈蕃、黄琼之征召”。
“彼”指“独善于隐约”或“隐居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