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西江月·井冈山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4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2日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895  浏览: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是唐代教坊根据李白《苏台怀古诗》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一句制成的名为“西江月”的曲调,后来填入了词便形成这个词牌。清代从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有此曲调却没有词。这个词牌后来又名“江月令”、“步虚词”、“壶天晓”等。旌旗:古代用彩色羽毛系于旗项叫旌,这里指红军的战旗。鼓角:鼓即战鼓,角即号角。古战场鸣角击鼓激励士兵勇猛进攻。现代军鼓军号在相应场合也起了振奋军心的作用。岿然:高大而坚固地挺立着的样子。森严壁垒:即成语“壁垒森严”。“壁垒”指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是整齐、严肃的意思。这个成语形容防守严密。众志成城:形容万众一心坚如城堡。黄洋界:井冈山根据地以茨坪为政治中心,它有五大哨口,桐木岭在东,朱砂冲在南,双八石在西,八面山在北,黄洋界则在西北。黄洋界地势极险要,左边是深谷,谷左是陡峭高山,右边又是陡壁。这里离茨坪12.5公里,是永新、宁冈通往茨坪的必经之路。炮声隆:形容战斗激烈。隆指巨大声响。报道:捷报说。宵:夜间。遁:逃窜。

【写作背景】
    1927年9月,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紧急会议确定的方针,在湘赣边境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一支工农革命军,后又经过组织整顿成了一支新型的革命队伍。他带领着这支军队于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永新、宁冈、遂川和湖南酃县之间,方圆27.5公里,海拔约1300多米,山势高峭,地势险要。毛泽东带领部队在这里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实施土地革命,建立起地方武装和党组织,成立了工农政权。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以宁冈县的茨坪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的农民革命军,在井冈山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6月,蒋介石命令湘赣军阀以10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围剿”,被红军挫败。以后红军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占领了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并进而扩展到吉安、安福、遂川、酃县一带。7月中旬,湘赣敌军共18个团再一次进犯井冈山根据地,当时红四军军委及边界特委均要坚持在井冈山斗争,但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却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形势,强令红军主力28团和29团冒险在湘南与敌硬拼,招致我军失利。毛泽东当时正在永新附近指挥31团围攻敌人,闻讯后便命其第一营的两个连,由党代表何挺颖带领迅速从永新撤回井冈山,自己亲率另一部分军队赶往湘南接应大部队。敌吴尚的第八军探听我军主力在外,毛泽东又不在井冈山,便调集4个团的兵力从酃县直逼黄洋界,向井冈山猛扑。井冈山的红军部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在黄洋界哨口加固防御工事,同时对其他哨口加强戒备,并动员人民群众组织赤卫队、暴动队、妇女队、少先队等配合红军作战。8月30日,敌人从早上到下午以优势兵力发动了4次猛攻都被我军打退。敌人害怕我主力返回对他们形成夹击之势,便连夜撤走了。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到一个营,凭险反击,击溃敌军,保存了这个根据地”。这首词不仅赞颂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而且歌颂了整个井冈山根据地在当时的英勇斗争,歌颂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路线的伟大胜利。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主要特点是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来写,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艺术感染力。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展现了我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我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我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人民战争图景啊!这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敌军围困万千重”,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我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勇敢的革命军民却是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岿然”一词,庄严雄伟,充分表现了我军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出了我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当时,红军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充分重视敌人。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毛泽东就指出:“巩固此根据地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红军和全体井冈山革命群众不但这样做了,而且更在精神上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事实正是如此。“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我军民,同时与上阕我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据参加战斗的人回忆:黄洋界战斗激战一昼夜,击退了敌军4次冲锋、打垮敌人一个团之后,次日中午在作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从茨坪调来的追击炮,两发炮弹命中敌人,敌人惊慌失措地大叫:“不好啦!我们被红军包围了。”便乘黑逃跑了。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对比手法,增强艺术效果。一是敌我对比:“敌军围困万千重”,气焰嚣张,外强中干,而“我自岿然不动”,斗志昂扬,坚守阵地。二是敌初来时气势汹汹,但最后当我“黄洋界上炮声隆”时,“敌军宵遁”了。读到此,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还有善用古词、成语,简练、古朴、庄重。“旌旗”、“鼓角”、“相闻”、“岿然不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宵遁”等,分别表现出其艺术特色,增加了感染力。
    典型概括也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词里所描写的战斗是一个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我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它生动地歌颂了人民的强大力量,有着深刻的典型性。同时这首词不仅仅表现了井冈山的斗争,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菩萨蛮·黄鹤楼
  • 下一篇:清平乐·蒋桂战争
  • 【推荐文章】

  •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1914年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 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

  • 七古·咏蛙

    七古咏蛙 1909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

  • 五言·井赞

    五言井赞 1906年秋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

  • 【最新文章】

  • 西江月·井冈山
  • 西江月·秋收起义
  • 沁园春·长沙
  • 贺新郎·别友
  • 四言诗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 四言诗·妇女解放——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 四言诗·祭黄帝陵
  • 虞美人·枕上
  • 四言诗·祭母文
  • 归国谣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