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十六字令三首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4日  更新时间:2024年2月1日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909  浏览: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
    十六字令:词牌名,是一种只有十六字的小令,以全调字数而取名。“小令”,是一种短小的词。下鞍:从马鞍上下来。回首:回头看。离天三尺三:上离天只有三尺三,说明山很高。作者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巨澜:大浪。酣:酣畅,痛快。锷:刀口、剑锋。《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拄:支撑。其间:天地之间。

【写作背景】
    1934年到193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进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国民党政府继续执行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反而加大兵力进攻红军。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作战略大转移,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长征中途,毛泽东的革命路线战胜了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决定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红军的长征,艰苦备至,一方面要与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进行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险山恶水进行顽强的拼搏。红军翻山越峰,风餐露宿,冲破了敌人重重封锁,终于于1935早10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长征。红军在长征中,历尽艰辛,翻过的大山就有18座,纵横11个省。《十六字令三首》就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成的描写这些雄伟大山的诗篇。

【赏析】
    这三首词通过对山的险峻、广阔,锋利的描写,塑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勇往直前韵革命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的战斗力。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险峻巍峨地矗立在面前,红军没有从马鞍上下来,而是快马加鞭,飞驰而过;当翻越险峰之后,回头一看,才惊叹山之高,离天只有三尺三。词一开始,就写了一个“山”字,高耸险峻,气势非凡,但作者并没有接着写山,而是写人,“未下鞍”的“未”字与民谣中的“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中的“要”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红军急赴抗日前线的行军情景跃然纸上,展现了红军把高山踩在脚下的神奇风采。一个“惊”字用得很妙,十分传神,烘托出山的险峻,如此险峻的山峰在不知不觉中就翻越了,表现了诗人的自豪感以及红军征服险峰之后的欣喜,洋溢着豪迈的革命情怀。“离天三尺三”是一句民谣,极言山势之高,但红军敢于战胜它,表现了比山更高的英雄形象。这首词抒写了红军征服险山、奔赴抗战前线的伟大行军。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绵延起伏,像倒海翻江卷起的大浪一样;山峦延伸出去,像奔腾的战马正进行激烈的战斗。这首词首先写群山的雄壮、浩大,山是静止的,但作者在这里把莽莽群山写得神采飞扬,仪态万千,用翻滚的巨浪表现山的起伏,用奔腾酣战的万马表现群山的走势,气势壮观,意境深远。诗人极力描写群山,是用山比喻人,显示的是工农红军千军万马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景象,洋溢着红军高涨的革命激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华北,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红军在长征途中,东奔西突,损失惨重,但红军战士坚定如铁,一往无前,如万马奔腾,锐不可当,一个“酣”字表现了红军战士把艰难险阻置之度外的革命豪情,从气势浩大的群山形象,我们仿佛看到红军浴血奋战的激烈战斗场面以及新的民族革命斗争高潮的热烈景象,真是群情振奋,豪情满怀。这首词通过写山的雄奇、壮阔,表现了红军不畏强敌、乐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高耸的山峰,像剑一样刺破青天,而锋刃却没有受到损伤;这巍峨的山峰,像顶天立地的支柱,当天要塌落时,全凭它来支撑。本首词仍以“山”字开头,写山的挺拔峭绝。“刺破青天锷未残”指山不仅高峻峭直,而且锋利如剑,十分坚硬,这里说明红军愈战愈强,势不可挡,表现了红军坚强的战斗力。“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说明山像擎天大柱一样,坚不可摧。“拄其间”则象征着党和红军在民族危急关头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内忧外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政府投降卖国,危急的形势大有“天欲堕”之势,然而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像挺拔的山峰一样支撑起了这垂危的大局,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山的坚锐品格和顶天立地的气概难道不正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真实写照吗?诗人通过写山来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以山的伟岸形象来赞誉党和红军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
    这三首小令从三个不同侧面描写了山的高大险峻、山的波澜壮阔和山的崇高品质,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幅群山万里图。每首小令都以“山”字开头,“山”是诗人构思的脉络、行文的主线,也是词中情感的依托,正所谓“一字经纬全篇”。离开了“山”,三首词如断线之珠,无法相互关联;离开了“山”,诗人的情感无所寄托;离开了“山”,更无法让读者体会到高山所独有的阳刚雄奇之美。正因为有了这种巧妙的构思,才使得这三首小令文短味长。
    这三首小令在表达技巧上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衬托等手法,第一首以山的高大伟岸衬托红军的高大形象。第二首用比喻手法写山的形状气势像滚滚巨浪,形容战斗场面的激烈壮观。第二首以高山顶天立地的品质象征党和红军在中国革命的征途中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作用。诗人在词中巧妙地把中国革命的艰险曲折与高山的起伏连绵及难以攻克的险峻结合起来,同时又把中国工农红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刚毅品质与巍峨高山勇于擎天的崇高品格联系起来。在诗人笔下,山,具有象征意味;而人,更具有山的雄健、阳刚之美。山与人,浑然一体,意境独特。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菩萨蛮·大柏地
  • 下一篇: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 【推荐文章】

  •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1914年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

  •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最新文章】

  • 沁园春·雪
  •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 四言诗·祭黄帝陵
  • 采桑子·重阳
  • 如梦令·元旦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四言诗
  • 五古·挽易昌陶
  • 五律
  •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 水调歌头·游泳
  • 蝶恋花·答李淑一
  • 七绝·莫干山
  • 五律·看山
  • 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