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5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3日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948  浏览: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1961年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
    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
    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注释】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龙华喋血:指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23人的事件。小诗: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1875-1907)自号鉴湖女侠,亦是山阴人。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今绍兴)为招贤士而建。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杀害前书写的惟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一例:即一律,一样。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写作背景】
    30年代上半期,毛泽东在苏区领导军民反击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为创立和扩大红色政权而征战;鲁迅在上海,为粉碎敌人的文化“围剿”,为发展进步文化而奋斗。这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谋面,但他们协同作战,革命之心是相通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37年10月,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发表了著名的评论鲁迅的演说;1943年10月,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七周年,毛泽东特意在《解放日报》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1年9月25日,为了纪念鲁讯先生80寿辰,在北京的政协礼堂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文艺界领导郭沫若、茅盾等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演出了鲁迅喜爱的家乡戏——《女吊》。就在此时此刻,毛泽东写作《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以表怀念之情。

【赏析】
    其一:“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讲鲁迅胆识博大、意志如铁石般坚强。毛泽东称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说明毛泽东对鲁迅的胸怀、胆识和斗志评价很高。“铁石坚”,以铁石为喻,形象地说明并歌颂了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刀光剑影”于形象的描述中寄寓着丰富的社会含义,真实地揭示了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血腥统治的黑暗现实。反动当局用笔杆和刀枪,对革命文化和苏区进行文化和军事“围剿”。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鲁迅采用“钻网战术”、“壕堑战术”等策略,巧妙地与敌人进行斗争。“饪翔旋”三字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在敌人的层层包围中,任意翱翔周旋,盛赞了鲁迅高超的斗争艺术与战斗实绩。“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1931年2月7日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革命青年后,鲁迅夜不能寐,还写下了一首小诗配上音乐弹唱,以表心中的悲愤。“喋血”,血流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大屠杀。“龙华喋血”遇害的革命青年达23人,其中有“左联”的五位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殷夫)、冯铿。这次事件使鲁迅受到巨大震动,他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他为此悲愤填膺。“犹”,突现了鲁迅在严酷的白色恐怖面前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鲁迅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小诗”,即指这首七律。“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鲁迅“刀光剑影任翔旋”的斗争艺术的具体写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从日本潜回祖国,在归轮上就曾步此诗原韵,写了《归国杂吟(其二)》:“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城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毛泽东在纪念鲁迅80寿辰时,也想到了鲁迅的这首诗,既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人士的愤慨,又是对鲁迅面对强敌巧妙应对的赞美。
    全诗头两句开门见山,突现主旨,对鲁迅的人品和诗品进行了最好的礼赞;后两句由虚到实,具体点出了“左联”的五位作家惨遭杀害,鲁迅赋诗抗争的史实。这是一首怀人的七绝。作者做到了议论与形象的结合,做到了怀人与咏史的结合。
    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绍兴名士多,他们都真诚的忧国忧民。“鉴湖”、“越台”都是鲁迅故乡绍兴的名胜之地,故以之代表绍兴,说明绍兴是古今名人的荟萃之地。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说:“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毛泽东很重视地理环境与英才俊杰的关系,绍兴自古是爱国之地,“忧忡为国痛断肠”是从会稽俊杰的大量史实中提炼出来的,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绍兴先贤爱国主义思想。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践,败于吴国之后,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雪会稽之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临终写下《示儿》诗,抒发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鉴湖女侠秋瑾,为反抗满清贵族统治,抱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献身”的宏愿,奔走呼号,惨遭杀害。鲁迅从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愿。毛泽东在热情讴歌绍兴先贤中也表达了自己赤诚的爱国心。“剑南歌接秋风吟”中的“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风吟”即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又指鲁迅抗争现实、抒发爱国之情的咏秋诗《秋夜有感》和《亥年残秋偶作》。末句“一例氤氲入诗囊”的“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称,李贺“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句是说鲁迅咏秋的爱国诗篇同陆游、秋瑾的爱国诗篇一样,充满了浓郁的爱国情怀,一起进入了中国诗歌的艺廊,具有不朽的地位。
    七绝之二,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背景,以先贤越王勾践、陆游、秋瑾、鲁迅等人物为线索,礼赞他们“忧忡为国痛断肠”的爱国主义思想。作品题材集中,含义深,诗味浓厚,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七律·改鲁迅诗
  • 下一篇: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推荐文章】

  •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菩萨蛮·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

  •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

  •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1914年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 【最新文章】

  • 杂言诗·八连颂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 沁园春·雪
  •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 四言诗·祭黄帝陵
  •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菩萨蛮·大柏地
  • 十六字令三首
  • 清平乐·蒋桂战争
  • 采桑子·重阳
  • 如梦令·元旦
  • 五律·看山
  •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