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4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1日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906  浏览: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它是宋代流行曲调,宋著名词人晏殊填入此调,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之句,因此得名,又名“游仙咏”、“荆溪咏”等。霜天:这里指寒气迫人的秋冬季节。红烂漫:树叶经霜变红,一片光艳美丽。冲霄汉:冲上了天际。霄指云;汉指天河;霄汉即天空。龙冈:在江西省兴国与永丰之间的一个镇。原叫龙冈头圩,“龙冈”是简称。千嶂:像屏障一样峭直的险峰峻岭。千嶂,形容山重峦叠嶂,形势十分险要。张辉瓒: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反动派任命他为这次围剿中央根据地的前线总指挥。重:再次。天半:天空的一半,即半天或半边天。

【写作背景】
    1930年,毛泽东抵制了当时在党中央居统治地位的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使红一方面军及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同时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10月便结束了蒋冯阎战争,12月,蒋介石亲自到南昌纠集10万兵力,对红军的第一次大“围剿”进行准备和部署。当时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由北向南,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一线,分8个纵队,进犯建立在赣南和闽西一带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只有4万人,但由于遵照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采取战略性退却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军主力张辉瓒、谭道源两师诱至隐蔽条件好的龙冈、源头一带,集中力量加以歼灭,5天内打了两仗,消灭敌人一个半师,并俘获敌军总指挥张辉瓒,1931年1月1日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可是敌人不甘心失败,1931年4月,又纠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5月中旬,红军开始反击第二次大“围剿”。这首词是在反击第一次大“围剿”胜利之后,反击第二次大“围剿”开始后不久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情景,同时展现第二次反“围剿”必将取得更大胜利的前景。词的艺术构思是两幅战争胜利的画面,运用烘染、写景、比拟等手法,把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写得形象感人,意义深远,气势非凡!
    上半阕是描绘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的辉煌画卷。“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写明了这次反“围剿”战役发生的时间和红军的气势。这里第一句以写景作烘染,衬托出天兵的气势。这次反“围剿”斗争发生于1930年12月27日至1931年1月1日,其时已是冬天,而根据地依然是一派动人的景象,千万棵参天大树,红叶满眼,这就生动地渲染了根据地的作战气氛。当时,“敌人以约十万人之众,由北向南,从吉安、建宁之线,分八个纵队向红军根据地进攻。当时的红军约四万人,集中于江西省宁都县的黄陂、小布地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数量上说,敌人占了优势,但是“从土地革命战争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且指挥员和战士之间在政治上是一致的”(同上)红军队伍,个个都同仇敌忾,面对着在数量上比自己多出一倍以上的进攻革命根据地的敌人,“怒气冲霄汉”。敌人要来进攻,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失败。
    “雾满龙冈千嶂暗,”第一句表面是写景,但下面两句是这景的画外音,读者可以驰骋想象力,想象这激烈的战斗情景。战斗的结果:“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非常逼真传神!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总是非常慎重攻战:“必须在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先应战。第一次反“围剿”时,先想打谭道源,仅因敌不脱离源头那个居高临下的阵地,我军两度开进,却两度忍耐撤回,过了几天找到了好打的张辉瓒。”(《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前头捉了张辉瓒。”“前头”二字是口语,生动、传神。同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句子“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相比,虽语意相近,但后者用的是文人语言,稍显平淡,而前者的表达方式则更胜一筹。龙冈这一仗,根据毛泽东的“对于强敌,或关系紧要的战场作战,应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临之”的作战指导思想,是“集中四万人打张辉瓒的九千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所以能够这样干脆利落地打败敌人。龙冈首战告捷,其他各路敌军望风而逃,红军又乘胜歼灭一个师的大半。整个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军一个半师,缴枪13000余支。所以词的上半阕虽是落笔于活捉张辉瓒一仗,实际上概括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下阕写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准备,以及必将赢得更大胜利的前景。
    “二十万军重人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写的是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再次纠集二十万军队向我革命根据地进犯,其人马所至,尘土飞扬,好像浓烟从半天空滚滚而来。一个“重”字,与上阕相呼应,说明了蒋介石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继之又发动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围剿”。乍看起来,敌人来势汹汹,反革命气焰更为嚣张,然而,已经有了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经验的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趁着第一次反“围剿”大胜的声威和下一次“围剿”还未到来的间隙,抓住时机,在广大的游击区和新老根据地内迅速发动了数十万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建立红色政权,作好了粉碎敌人下一次“围剿”的准备。“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正是对这一形势的生动描绘。这里简洁的叙述,形象的描绘,既易懂又富有文采,很吸引人。另外,借用共工的典故,昔共工与大神颛顼“争为帝”,在搏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用头愤怒地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这下子就惹下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把旧世界的秩序完全给破坏了。就是这样一件事一直被后来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骂为“大逆不道”,意在“争王”,施行“霸道”,而为了防止后世不再像共工那样“乱”来,他们就编造说共工是撞不周山而死的,把他说成是一个残暴凶恶的失败者的形象。只有毛泽东力排众议,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肯定了他的革命造反精神,有力地驳斥了一切对于共工的谩骂和诬蔑,他说:“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革命人民群众,不就是推翻旧世界的共工吗?这种表现手法可谓是活用典故的典范。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下一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推荐文章】

  • 七古·咏蛙

    七古咏蛙 1909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

  • 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1935年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

  •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 【最新文章】

  • 七古·咏蛙
  • 七绝·观潮
  • 七律二首·送瘟神
  • 七绝·试仿陆放翁《示儿》
  • 卜算子·咏梅
  • 七律·冬云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 忆秦娥·娄山关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 清平乐·六盘山
  • 念奴娇·昆仑
  • 七律·长征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