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952 浏览:
卜算子·咏梅
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
咏:歌颂。其:文言代词,“它的”意思。之:文言代词,“它”的意思。悬崖:高而陡的山崖。百丈:非实数,形容很长。俏:清丽,秀美。争春:争比春天中谁更艳丽。报:告诉。烂漫时:这里指百花盛开的时候。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帝国主义和当时称之为“修正主义者”攻击中国共产党最激烈的时候。毛泽东通过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来驳斥对方的诬蔑。梅花以俊俏的英姿与严寒和冰雪作斗争,不是为了与百花争夺春光,独占春光,而是要将春回大地的喜讯报告给大家。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批判修正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迎接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的春天。
这首词的小序只有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对题目的简要说明。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积极主张抵抗金人侵略,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深为不满,所以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同僚的排挤,政治上很不得意,看不到前途。他一生写了上万首诗词,许多都表现出郁闷消沉的情绪。他写过一首很著名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了这首词,认为陆游是爱国诗人,在他的北伐主张失败后,投降派的打击使他消极颓丧,在这种情况下无可奈何写了这首词,将梅花自比。毛泽东也写了自己的这首《卜算子·咏梅》,用同样的词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梅花为题材,可是两者的立意完全不同。跟陆游词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孤寂、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毛泽东这首词却是自信、昂扬、积极、乐观的。
【赏析】
陆游词中描写的梅花是孤芳自赏的。它在断桥边开放,寂寞“无主”,更受风雨摧残,只坚信它的“香”能存留下去。而毛泽东这首词中的梅却完全不同。梅的生存环境是飞雪和百丈冰,而花枝却昂首挺立,奋发向上。它在万花丛中斗艳,而且期望着山花烂漫。这样的梅花完美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反陆游词中无可奈何的情调,为这种题材开辟出了全新的境界。
词在艺术上: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借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梅花的形象,表现无产阶级的崇高品格和战斗精神。
词的上阕描写了寒梅怒放的形象。作者托意高远,寓意深刻。通过写梅花的傲寒挺立,斗雪盛开,象征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反潮流的革命精神。“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风风雨雨将大好春光送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还会把一个新的春天迎接回来。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一切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从来就不怕什么风吹雨打,在革命的道路上会有困难和曲折,他们就是在风吹雨打中才把自己锻炼得坚强起来,去争取革命的胜利。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到来年时。革命的胜利有如春光之复来,这是注定无疑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是不怕严寒的,坚冰不能损其肌肤,风雪无法掩其俊俏,当然更不会担心什么风雨了。这实际上是用梅花作比,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管在如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坚持斗争,坚持革命,任何压力也不能使他们屈服。
下阕中作者进一步赞美梅花。进一步写出了梅花的大公无私和谦逊自处的崇高精神境界。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寓意我们并不是像当时赫鲁晓夫等人诬蔑的那样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同他们“争夺领导权”,我们只是像梅花那样把春天到来的消息传遍大地,向全世界人民宣告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共产主义阳光普照的世界。陆游词中的“无意苦争春”和毛泽东词中的“俏也不争春”虽然都是“不争春”的意思,但涵义大不一样。“无意苦争春”,是因“二任群芳妒”。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争春”,是为了“只把春来报”,共同迎接美好的共产主义的春天。而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它只是作为万花丛中的一员。这说明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作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化身,品格高尚,气度恢宏,同那些超脱于群众之外的和高踞于群众之上的一切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首词的艺术性就在于它深刻的象征性,梅花象征着崇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
附:陆游原词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附词注释】
驿外:旅店附近。古代官办的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住宿和换马的外所,称为驿站。开无主:开在冬日野处无人欣赏。更著:又加上遭受。苦争春:拼命抢夺春开的风头。一任群芳妒:任凭众多普通百花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