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东轩记

发布时间:2016年5月6日  更新时间:2023年8月15日
作者:苏辙  文章ID:29642  浏览:

【原文】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

【问题】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寻尺:比喻细小,细微之物。
    B.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    治舍:修建(修缮)房屋
    C.而事每劫而留之    劫:约束,阻碍。
    D.乃克支其欹斜    克: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告于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其制稍异于前
    D、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这篇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极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又抒发谪居之苦,文风汪洋澹泊。
    D、文章末段,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已经归休田里的情怀,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译文:
    ②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译文:
    ③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译文:
    5、文章二、三、四段都提到“颜氏之乐”,其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治舍,府署办公之处)
    2.D(连词,表承接A副词,就,于是/副词,竟然,却;B助词,与“所谓……”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C介词,对/介词,比。)
    3.(A“终能分享”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B“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这是俗士之乐,苏辙并不艳羡,注意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D错在“已经”一词,作者想归伏田里,“然而非所敢望也”。)
    4.①我曾私下感到奇怪,颜渊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居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渊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或颜渊始终不改变他向学的快乐)。(译出大意1分;“怪”:以……为怪,觉得奇怪,感到奇怪,1分;“忧”:困苦,苦楚,1分)
    ②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译出大意1分;“自给”:供养自己的生活,1分;“良”:实在,确实,1分。)
    ③我自知我的不足,却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似乎不可能得到吧)!(译出大意1分;“庶几”:差不多,1分;“宜”:大概,似乎,1分。)
    5.(1)以自己与颜渊对比,赞叹颜渊忍贫学道精神。(2)仰慕先贤,推崇重道求道与行道精神。(对其中任何一点给2分,两点全对,给满分。或答“仰慕颜渊,学习颜渊安贫乐道的精神”给2分)
    参考译文:
    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和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已大亮。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发笑。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私下感到奇怪,颜渊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居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渊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困窘贫穷如此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唉,读书人,当他尚不懂深刻的人生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当然如果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却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作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是作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更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唯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里,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再去探求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
  • 下一篇:斗且见微知著
  • 【推荐文章】

  • 朱穆传

    【原文】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

  • 传是楼记

    【原文】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杜预

    【原文】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

  • 古砚说

    【原文】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

  • 李姬传

    【原文】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

  • 【最新文章】

  • 游庐山记
  • 游盘山记
  • 游三游洞记
  •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
  • 张释之
  •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
  • 送胡叔才序
  •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 送石处士①序
  •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
  • 李斯
  •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
  •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
  •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
  • 辛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