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斗且见微知著

发布时间:2016年5月6日  更新时间:2023年8月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9643  浏览:

【原文】
    斗且见微知著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问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羞子文    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    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    速: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国马足以【行军】
    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处郧
    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译文:【    】
    (2)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译文:【    】

【参考答案】
    1.A(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2.C(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后者表对待)
    3.A
    4.B(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结局)
    5.B(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6,见译文
    【译文】: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东轩记
  • 下一篇:杜袭
  • 【推荐文章】

  • 朱穆传

    【原文】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

  • 传是楼记

    【原文】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杜预

    【原文】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

  • 古砚说

    【原文】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

  • 李姬传

    【原文】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

  • 【最新文章】

  • 游庐山记
  • 游盘山记
  • 游三游洞记
  •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
  • 张释之
  •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
  • 送胡叔才序
  •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 送石处士①序
  •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
  • 李斯
  •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
  •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
  •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
  • 辛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