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梁彦光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9970  浏览:

【原文】
    梁彦光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昕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半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奉,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诐:(bi)不正,邪僻。

【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    质:质朴
    B.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坐:因为
    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庶:希望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摘:揭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D.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C.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D.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每谓所亲曰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B.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因挫折而屈服。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深受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3分)
    译文:
    (2)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B(坐:因犯……罪或错误;D.摘:同“揽”,“发摘奸隐”等于“发奸揽伏”,“摘”意同“发”,可依语境推断)
    2.D(D.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释为对学生讲解说明教材的内容。A.古代汉语意为匆忙,仓促;现代汉语意为鲁莽,轻率。B.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现代汉语意为衣服和帽子,指穿戴。巳古代汉语意为技艺,此处用为名词,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即工匠;现代汉语意为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3.B(B.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用作副词,表示期望的语气。A.均用作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巴均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均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方法,译为“用”)
    4.C(排除①⑥,①为学识修养,⑧为为政之道的结果)
    5.C(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皇帝的赏识也是任职岐州时的事)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掸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淳,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对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治理州郡,教化民众。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史,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延请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又教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都没有了争执。
    [注]诐:(bi)不正,邪僻。
    《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6.(1)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3分)
    (2)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厂有善行的士人。(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梁丘据死
  • 下一篇: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太武,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觉。黑子谋于
  • 【推荐文章】

  • 梁彦光

    【原文】 梁彦光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昕亲曰:此儿有...

  • 梅花岭记

    【原文】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

  • 叹牛

    【原文】 叹牛 刘禹锡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 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

  •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

    【原文】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

  •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

    【原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时方以传注记...

  •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

    【原文】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

  • 【最新文章】

  • 梁彦光
  •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 田叔
  • 田单
  •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
  • 任环,字应干,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
  •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
  •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儿时侍父士
  • 梅圣俞诗集序
  • 梅花岭记
  • 何竞
  • 昊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
  •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
  • 李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