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凌虚台记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9日
作者:苏轼  文章ID:29977  浏览:

【原文】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问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势:形势
    B.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累累:连贯成串的样子
    C.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难道只是
    D.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过:指出……的过错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证明苏轼“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这一结论的一组是
    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②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③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④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⑤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⑥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②③
    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离终南山最近的城邑去寻求周围最高的山,按理说是必定能寻到的,然而太守居住的地方,却不曾感觉到有山,这构成了建筑凌虚台的部分原因。
    B.这座台被命名为“凌虚台”的原因是:后来到这台上来的人,恍恍惚惚搞不清楚台的高度,以为它是平地突然长出来的一座山。
    C.本文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借用苏轼与陈公二人对话的形式抒发了“废兴成毁”的感慨,文章慷慨悲歌,风格苍凉。
    D.苏轼认为这世上确实有可以依靠的东西,但绝不是楼台亭阁,如果想凭借修筑楼台在世上炫耀,这种想法就太可笑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2)翻译:
    ①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4分)
    译文:
    ②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D/此处“过”是“错了”的意思。
    9.A/①②是记叙此台的来历,⑥是据题干的结论进一步推导出的。
    10.C/“对话的形式”错,文章中的这一段感慨,是苏轼对陈公说的。
    11.(1)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2)①而紧靠着终南山的城邑,也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注意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②荒废与兴起,完成与毁败是相互不断到无穷无尽的,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荒草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
    州城建造在终南山下,(住在城里的人)好像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了。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紧靠着终南山的城邑,也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凭借(靠山)最近的城邑去寻求最高的山,那形势是必定能寻到的。但太守居住在扶风城,却不曾感觉到有山。虽然治理政事不会因此而有所损益,但是按事物的道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
    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拄着拐杖在山下闲游,看到露出在树木上面的山峰,(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一定有奇异可观的景致。”(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就停止了。这之后,登上高台的人,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山峦是踊跃奔腾、突然间长出来的。陈公说:“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并且要他作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荒废与兴起,完成与毁败,是不能够预料的。从前,(这里)的荒草野地,是霜雪、雨露覆盖、遮蔽,狐狸和毒蛇出没的地方。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荒废与兴起,完成与毁败是相互不断到无穷无尽的,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荒草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您一起登台眺望,(看到)它的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建造)的祈年宫、橐泉宫(遗址),它的南面就是汉武帝(建造)的长杨宫、五柞宫(遗址),它的北面就是隋文帝(建造)的仁寿宫,也就是唐太宗(建造)的九成宫(遗址)。估计这些盛极一时的建筑物,它们的宏伟、杰出、特异、壮丽,以及坚固得不可动摇的程度,难道只是比这座高台(高出)百倍吗?然而几代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大概形状,就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更何况这座高台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能依靠什么得以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事的得失是那样往来飘忽不定呢?如果有的人想要用(高台)向世人夸耀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大概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但不在于高台的存在与消亡呀。”
    我向陈公说过这番话之后,退下来就做了这篇记。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
  • 下一篇: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
  • 【推荐文章】

  • 长清僧

    【原文】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

  • 长安雪下望月记

    【原文】 长安雪下望月记 舒元舆 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

  • 梁彦光

    【原文】 梁彦光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昕亲曰:此儿有...

  • 梅花岭记

    【原文】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

  • 叹牛

    【原文】 叹牛 刘禹锡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 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

  •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

    【原文】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

  • 【最新文章】

  • 凌虚台记
  •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
  • 张祜,字承吉,南阳人,来寓姑苏。乐高尚,称
  • 张纲
  • 杨砺
  •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受学陈留边让,让
  •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
  • 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
  • 魏文侯卜相
  •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
  •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
  • 长清僧
  • 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
  •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