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000  浏览: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曾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节选自李祯《六国论》)

【问题】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佐当寇之韩、魏    当:当时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使:倘使
    C.以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D.焉独存,虽王可也    焉:语气词,不译
    9.下列各项中,分别表明六国“见利之浅”和“不知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A.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B.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
    C.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孟子曾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10.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患之密、见利之深和深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李祯看来,探讨六国破灭的原因,只从战略、战术角度考虑毫无意义,因此否定了“二苏”的看法。
    D.在李祯看来,“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是战国时各国通有的行为,非独秦然。
    第Ⅱ卷(共74分)
    四、完成11—13题(18分)
    11.把下面画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分)
    译文: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A当:面对;B使:让;D焉:哪里,岂)
    9.B(A野心,不知形势;C野心,只是借以说事;D不知形势,只是进行实力比较)
    10.C(说法绝对)
    11.(1)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2分。“河东”、“凶”、“然”错一处扣1分)
    (2)用这些(销毁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力量)。(4分。“金人十二”、“以”、“弱”错一处扣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苏辙《六国论》: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殽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李祯《六国论》: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
  • 下一篇:龙洞山农叙《西厢》①,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 【推荐文章】

  • 超然台记

    【原文】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

  • 游黄山记

    【原文】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

  • 陈宠

    【原文】 陈宠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

  • 刘行

    【原文】 刘行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

  • 报刘一丈书

    【原文】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最新文章】

  • 黄甘陆吉传
  •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
  • 先是
  •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
  • 陈思王植
  •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
  • 陈希亮
  •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
  • 尚节亭记
  • 尚志斋说
  •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 夜航船序
  • 伊字叔夏。伊有武干,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
  • 甲文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
  •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