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龙洞山农叙《西厢》①,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001  浏览:

【原文】
    龙洞山农叙《西厢》①,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易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再。满场是假,矮人何辨②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节选自明李贽《童心说》)
    【注】①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的别号;或认为是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②矮人何辨: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问题和参考答案】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知:知道
    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C.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日:一天比一天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失去童心的表现的一项是(    )
    ①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③古之圣人,易尝不读书哉
    ④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⑤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⑥满场是假,矮人何辨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掉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
    B.童心的失落,责任完全在于人在后天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这些知识一经进入人的心灵之后,人的童心就失去了。
    C.懂得道理、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越能明白美名的好处,于是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美名,从而失去了童心。
    D.失掉童心的人,说话时以知识道理为本心,说的话就成了知识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译文:
    (2)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译文:
    答案(1)所谓童心,是绝对凭借纯洁真诚而待人处世的纯正的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的一颗本真的心。(关键词:“绝假”和判断句形式。)
    (2)(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好而溢于言表,不是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想要从他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最终也不可能。(关键词:“章美”“笃实”“卒”及假设句式。)
    【参考译文】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序时,在末尾说道:“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可以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认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是绝对凭借纯洁真诚而待人处世的纯正的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的一颗本真的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掉真心,也就失掉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失掉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童心突然失落了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而这些后天得来的信息一经进入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道理一经进入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去了。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掌握的知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见识增长,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于是童心就失去了;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于是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知识、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在而不失掉,纵使多读书,也是为了能守护童心,不使失去。绝不像后来那些求学者,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蒙蔽了自己的童心。求学者们既然会因为多读书懂道理而阻塞童心。那些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阻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失掉根本的原则;写成文章,也就无法诚信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好而溢于言表,不是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知识道理却进入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知识和虚伪的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知识和虚伪的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这难道不是借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伪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可知,去对虚假的人说虚假的话,正是投其所好;跟虚假的人讲虚假的事,假人肯定信以为真;给虚假的人谈虚假的文章,假人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虚假无处不在啊!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虚假的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
  • 下一篇: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
  • 【推荐文章】

  • 刘行

    【原文】 刘行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

  • 报刘一丈书

    【原文】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浣花溪记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

  • 苏武

    【原文】 苏武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 苏辙传

    【原文】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

  • 【最新文章】

  •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征孙权,表歆
  • 卫绾
  • 卫鞅
  •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
  • 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
  •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
  • 雷于粤
  •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
  •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
  • 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
  • 刘行
  •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
  • 刘义隆
  •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
  •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