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山农叙《西厢》①,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作者:未知 文章ID:30001 浏览:
【原文】
龙洞山农叙《西厢》①,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易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再。满场是假,矮人何辨②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节选自明李贽《童心说》)
【注】①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的别号;或认为是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②矮人何辨: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问题和参考答案】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知:知道
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C.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日:一天比一天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失去童心的表现的一项是( )
①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③古之圣人,易尝不读书哉
④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⑤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⑥满场是假,矮人何辨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掉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
B.童心的失落,责任完全在于人在后天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这些知识一经进入人的心灵之后,人的童心就失去了。
C.懂得道理、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越能明白美名的好处,于是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美名,从而失去了童心。
D.失掉童心的人,说话时以知识道理为本心,说的话就成了知识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译文:
(2)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译文:
答案(1)所谓童心,是绝对凭借纯洁真诚而待人处世的纯正的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的一颗本真的心。(关键词:“绝假”和判断句形式。)
(2)(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好而溢于言表,不是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想要从他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最终也不可能。(关键词:“章美”“笃实”“卒”及假设句式。)
【参考译文】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序时,在末尾说道:“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可以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认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是绝对凭借纯洁真诚而待人处世的纯正的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的一颗本真的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掉真心,也就失掉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失掉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童心突然失落了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而这些后天得来的信息一经进入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道理一经进入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去了。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掌握的知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见识增长,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于是童心就失去了;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于是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知识、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在而不失掉,纵使多读书,也是为了能守护童心,不使失去。绝不像后来那些求学者,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蒙蔽了自己的童心。求学者们既然会因为多读书懂道理而阻塞童心。那些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阻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失掉根本的原则;写成文章,也就无法诚信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好而溢于言表,不是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知识道理却进入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知识和虚伪的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知识和虚伪的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这难道不是借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伪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可知,去对虚假的人说虚假的话,正是投其所好;跟虚假的人讲虚假的事,假人肯定信以为真;给虚假的人谈虚假的文章,假人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虚假无处不在啊!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虚假的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