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1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083  浏览:

【原文】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②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③利病,访亦为害,而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此事杨丈汶川尝言之。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汉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②信谳:证据确凿的判决;③闾阎:借指平民。

【问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通“佯”,假装
    C.小民各私其身家    私:私下,偷偷的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    第:但,只管
    7.下列各组句子划线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呼其徒具茶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问尔知我何事出    ②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
    D.①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②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县县令明公是个好官,为了查明疑案,他微服私访,却不料被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僧一眼就认出,这让明公很吃惊。
    B.老僧告诉明公不仅他认识明公,全郡的人都认识明公,所以明公早就被诉讼双方派的人给认出来了,只不过他们装作不认识。
    C.老僧为了劝阻明公寻访,用了很多理由来说明寻访的害处,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
    D.明公听信了老僧的一番话,为表示谢意,第二天,他派差役送来钱米,却不料已是无牵无挂的老僧在明公走后就已圆寂。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2分)
    译文:
    (2)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2分)
    译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6.C(私:偏爱)
    7.D(结构助词,的;A①将要②暂且;B①代词,他的②表揣度,大概;C①代词,什么②副词,为什么)
    8.C(“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错。)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附参考译文:
    明公恕斋曾经做献县的县令,是个好官。任官太平府时,有疑难案件,换上(平民)衣服亲自察问寻访。偶然休憩于在小庵中,一个老僧八十多岁了,见到明公就合掌肃立,叫他的徒弟准备茶,徒弟遥相回应说:“太守要来了,可以引领客人暂且坐在别室。”老僧回答说:“太守已经来,可以赶快来献茶了。”明公很吃惊,说:“你怎么知道我呢?”老僧说:“您是一郡之主啊,一举一动全国人都知道,不仅仅只有我知道。”明公又问你怎么认识我,老僧说:“太守不能认识一郡的人,一郡的人,谁能不认识太守?”明公问知道我什么事出来吗,老僧说:“某案的事情,两方面都派遣他们的党羽,分布在路上很长时间了。他们都假装不认识您罢了”。明公怅然若失,接着问你为什么独独不假装不认识呢,老僧伏地膜拜说:“死罪死罪啊,我就想要得到您的这一问。您治理郡县不逊于龚遂、黄霸,然而稍微让众人不满的,就是好寻访。”这种情况下,不仅有势力的奸狡恶人,能够预先准备好迷惑之计;即便是乡里平民,谁没有亲信朋党,谁没有恩恩怨怨呢?寻访到甲的朋党的话,就是甲有理而乙理亏,寻访到乙的朋党就是甲理亏而乙有理,寻访那些和他有仇的人,一定会说仇人理亏。寻访到有恩的人,一定会说恩人有理。至于妇人小孩,所闻所见不真实,年老有病的老翁老妇,语言糊涂,又怎么可以作为判决的证据呢?您亲自寻访尚且如此,再让别人刺探消息,哪里会有幸运(的得到真相的机会)呢?再说寻访为害,不仅仅听取诉讼会有,平民的利敝,寻访也会为害,而寻访河渠堤堰更会这样。平民各自偏爱自身自家,水有利的话就阻止来使自家田地肥沃,水有害的就把邻人作为沟壑,这是他们的美好打算。哪里会考察地形大局,制定永安水患的计策。老僧我是方外之人,本来不应该过问世间之事,更何况是官家事务呢?但佛法慈悲,舍弃自身普渡众生,如果对事物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直言。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回去了。第二天派差役送来钱米,差役回报明公说:“您回去之后,老僧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了了。’最终淡然而逝。”这事杨丈汶川曾经说过。姚安公说:“一切案情虚心研究,实情真伪才能明确,信人信己都是错的。信人的弊处,老僧说过了,信己的弊处,也是说不尽的。”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来为我讲讲道理呢?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明察
  • 下一篇: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
  • 【推荐文章】

  • 梁彦光

    【原文】 梁彦光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昕亲曰:此儿有...

  • 梅花岭记

    【原文】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

  • 叹牛

    【原文】 叹牛 刘禹锡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 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

  •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

    【原文】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

  •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

    【原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时方以传注记...

  •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

    【原文】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

  • 【最新文章】

  • 明察
  • 梁丘据死
  • 梁彦光
  • 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太武,奉使并州,受布千匹
  • 田单
  • 田叔
  •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
  • 任环,字应干,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
  •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
  • 梅花岭记
  • 梅圣俞诗集序
  •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儿时侍父士
  • 昊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
  • 何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