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4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143  浏览: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问题和参考答案】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奇:感到惊奇。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兑现、实现。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    策:驱赶。
    答案D
    解析“策”是“计策、计谋”义的动用,当“制定某计划”讲。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故为成言书以遗宰相
    B.且曰:“韩、范、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始见知于欧阳公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
    D.因公以识韩、富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答案B
    解析而且。A.把/来,用来。C.表被动/在。D.经由、通过/依靠、凭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答案C
    解析本文是通过叙述自己与范公生平未识的遗憾来表达对范公的敬仰之情,通过想当范公学生的说法抒
    发对范公的崇拜之情,通过赞扬范公的功绩,说明范公之诗文是由于他“有德”。C项不妥。受人之托十三
    年后才完成,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答案(1)(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了解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了解呢?
    (2)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四儿子(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
    (给我),嘱托我作序。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以童年之身进入乡校(读书),有一个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给我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偷地看,就能背诵那词句,(我)问老师,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啊。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他们。”我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问知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是人中之杰。”当时虽然不全明白,却已暗暗记下了。
    嘉祐二年,我才中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安葬以后,墓碑之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流下泪来,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十五年了,没有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吗!”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说:“遗憾的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呜呼!公的功德不用通过文章就彰显了,您的文章也不需要序就流传天下了,但是不敢推辞的原因,是因为我敬爱您,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杰我都跟他们游学过,而您我唯独不认识,(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挂名在您的文章中,而自挂名于您门下读书人的未尾,难道不是我过去的心愿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从政后才学习的。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计划攻取三秦,如同指着手掌(谈论一般地容易),等到辅佐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没有一样不实现的。诸葛孔明卧于草庐之中,与刘备(共同)制订对付曹操、孙权的计策,规划夺取刘璋(之地),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不改他的话。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听取,再试探着做,就能侥幸成功的吗?
    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到被任用为将领,拔擢为朝廷官员,考察其平生所做的,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情采(节选)
  • 下一篇: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死,无所归。
  • 【推荐文章】

  • 叹牛

    【原文】 叹牛 刘禹锡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 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

  •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

    【原文】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

  •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

    【原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时方以传注记...

  •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

    【原文】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

  • 朱穆传

    【原文】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

  • 超然台记

    【原文】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

  • 【最新文章】

  • 情采(节选)
  •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
  •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
  •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州刺史、阿
  •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远近慕
  • 阳陵侯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起横
  • 阳球字方正,渔阳泉州人也。家世大姓冠盖。球
  •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
  •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
  •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
  • 东轩记
  • 斗且见微知著
  • 杜袭
  •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
  • 自元祐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