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文集序
作者:欧阳修 文章ID:30226 浏览:350
【原文】
苏氏文集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释】
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
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
韩、李:指韩愈,李翱。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问题】
6.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革:革除
B.讽勉学者以近古。 讽:讽刺
C.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D.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 累:株连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①公其可无恨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①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是在苏舜钦死后把他的遗稿加以整理的,在移交给苏舜钦的亲人杜公时,作者对
苏舜钦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作者认为苏舜钦因为一点小事被排挤废黜,既是苏舜钦本人的不幸,更是爱惜人才的
仁人乃至是君主的不幸。
C.苏舜钦为文是很有个性思想的,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
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苏舜钦文章与人品的推崇,也表达了对其不能在“治世”为国出
力却早逝的无比痛惜之情,语言朴质,感情真切。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译文:
(2)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
译文:
(3)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译文: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参考答案】
6.B(讽:劝勉)
7.D(A项中第一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代词,“它们”。B项中第一个“其”是语气副词;第二个“其”是代词,“自己”。c项中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D项中,两个“以”均是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8.B.(文中并没有表达出“是君主的不幸”的意思。)
9.答案:(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
(3)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
10.答案: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