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
作者:未知 文章ID:30250 浏览:
【原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不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特旨允行。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选自《清史稿》卷二六五,有删节)
【问题和参考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扬、二府被水 被:遭受
B.二十六年五月,不雨 雨:下雨
C.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 罢:免除
D.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 愆:过失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汤斌体恤民情、破除迷信的一组是( )
①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②苏、松土隘人稠……照科则量减一二成
③不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
④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
⑤吴民泣留……焚香送之
⑥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斌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在担任江宁巡抚时,他曾多次奏请朝廷减免所属州县赋税,请求拨发救灾银两,并亲往州县视察灾情。
B.汤斌治理有方,移风易俗。他做江宁巡抚期间力戒奢华,破除迷信,建立学校,焚毁淫秽书籍,使百姓心悦诚服。
C.汤斌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灵台郎董汉臣指责时事,触及当权,有朝臣主张将董汉臣斩首,汤斌据理力争,终使董汉臣免罪。
D.汤斌为官清明,深得民心。在他回京任职时,苏州百姓停市三天,焚香送行。当他在朝中遭陷害时,寄居京城的江南人曾为他击鼓诉冤。
答案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译文:
(2)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
译文:
答案(1)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关键词:“尔”,你;“去”,除去,去掉;“务”,致力,专力从事;“庶几”,或许,可能。)
(2)明珠、余国柱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皇上,并找出汤斌在苏州时发布的文告中的话。(关键词:“恚”,怨恨;“摭”,拾取,摘取。)
【参考译文】
汤斌,字孔伯,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考试取得一等,授官翰林院侍讲,参与编修明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皇上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皇上告诉他说:“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经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当初,余国柱任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两地遭受水灾,余国柱上书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水并没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于是上书奏请平息原先余国柱的奏议。二十四年,汤斌呈上奏章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担着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恳请皇上将苏州、松江的钱粮照征收标准减少一二成。”淮安、扬州、徐州三地再次遭受水灾,汤斌按条目列出减免赋税的事项,请求朝廷拨发五万两银子,从湖广两地购米赈济灾民。还不等诏令回复,汤斌就前往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朝廷获悉汤斌的禀奏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救灾事务。常州知府因为对下属官吏失察被降职调任别处,汤斌了解到他很廉洁,就奏请让他留任。皇上特别下旨,允许照办。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讲解孝经、小学,禁止妇女四处游荡,官府小吏、市井倡优不准穿皮衣和丝织品,焚毁不健康的书籍。苏州城西上方山上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年轻女子生病,装神弄鬼的人就说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汤斌没收五通神的塑像,木雕的就烧掉,泥塑的就沉到水里,并下令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卸下原来的材料修建学校。教化得到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皇上给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汤斌即将前往京城,吴地百姓哭泣着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
二十六年五月,天不下雨,灵台郎董汉臣呈上奏章指责时事,语言触及当权的人。皇上让朝中大臣商议,明珠很害怕,担心自己承担罪责。大学士王熙说:“这是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就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朝廷,余国柱把这件事告诉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敢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啊。”皇上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皇上,并找出汤斌在苏州时发布的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京城的江南人,打算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不久,汤斌疾病发作,死去,终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