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轼下狱上书
作者:苏辙 文章ID:30310 浏览:
【原文】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衰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
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肯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土。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
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问题】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早失怙恃 父母的代称
B.自此深自悔咎 遭殃
C.而已陷于刑辟 刑法、刑律
D.惟宽其狂妄 宽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少抱有为之志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左右亲近,必无为方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若蒙陛下哀怜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
理解:苏轼自以为拥有天地宽容的恩德,不知道敬畏,更不知道抑制自己。
B.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
理解:虽然当年干了太多糊涂事,终有所觉悟,想在晚年时有所报效。
C.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
理解:虽然我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报效贤明的君主,却缺乏充分理由来证明。
D.汉文因之,遂罢肉刑。
理解:汉朝的法律因此免了淳于公的肉刑。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
②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
③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
④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⑤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⑥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
焚之忧,感人至深。
B.苏轼性格愚直狂狷,恃才傲物,又爱纵谈古今,舞文弄墨,所以上章论事,观点不
一致,最终获罪下狱,不可救药。
C.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一谓平素在朝
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D.苏辙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
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参考答案】
6.B
7.D
8.D
9.C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