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雪涛阁集》①序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6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明〗袁宏道  文章ID:30404  浏览:

【原文】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④俳:滑稽,幽默。

【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    通:懂得
    B.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胜:胜任
    C.而不敢自伸其才    伸:施展
    D.有以平而传者    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D.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3分)
    (2)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3分)
    (3)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4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⑴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或“这是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的做法”)。
    ⑵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
    ⑶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
    【解析】
    1.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B项:“胜”,“胜过”或“超过”
    2.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3.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观点。C项: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4.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⑴译对句中前一个“袭”字1分,译对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共3分
    ⑵译对句中“会”“矫”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3分
    ⑶译对句中“辈”“脱”“释”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鞓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做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二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
  • 下一篇: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
  • 【推荐文章】

  • 戴文进传

    【原文】 戴文进传 毛先舒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

  • 郦道元

    【原文】 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

  •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

  • 韩信

    【原文】 韩信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

  • 放鹤亭记

    【原文】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

  • 班超

    【原文】 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

  • 【最新文章】

  • 戴文进传
  • 贾逵
  •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
  • 贾谊论
  • 书左仲甫事
  • 叔向贺贫
  • 疏广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 郦道元
  •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
  • 蜗角之争
  •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
  •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
  •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
  •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也。汉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