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
作者:未知 文章ID:30442 浏览:
【原文】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淳祐九年,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而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阍①极言时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传诵之。宝祐元年,登进士第。丁母忧,释服,属从叔父栋守婺州罢归,寓余杭,文仲往问伊、洛之学。
转运使印应飞辟入幕。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召为户部架阁,迁国子博士。丐外,添差通判台州。故事,守贰②尚华侈,正月望,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劭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添差通判扬州。牙契③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卒增十八界一而已。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以为:“吾不可妄兴,盖与民之惠有限,不扰之惠无穷。江北风寒之地,民力竭矣,为利向何,安忍重扰吾民乎!”事遂不行。
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文仲疏谏:“移闾阎之聚,为香火之庭,不得为善计矣。陛下绍祖宗之位,岂以黄、老之居为轻重哉。”翌日面奏,益恳至。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似道,出知衡州。运饷有法而民不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济仓”。
瀛国公即位,时大元兵度江,畿甸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惟文仲一人,诏旌在列不去者二阶。时文仲疾益甚,三上章乞致仕,改知泉州。
注:①阍:宫门。②守贰:长佐官。③牙契:买卖税。
【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冠,以《春秋》贡 贡:被举荐。
B.属从叔父栋守婺州罢归 属:恰好。
C.开告讦以求羡 羡:羡慕。
D.陛下绍祖宗之位 绍:继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因季冬雷震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吏以白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盖与民之惠有限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不得为善计矣 ②何以汝为见
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杨文仲体恤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时言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阍极言时事
②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
③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
④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
⑤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
⑥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贾似道,出知衡州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文仲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成年后,因为公试第一而升为内舍,当时皇帝闭目塞听,正好碰上冬季打雷,他就借机和同舍生极力向朝廷论说时事,为时人所称道。
B.在台州通判任上的时候,当地官员正月十五有向百姓征收灯笼的旧例,杨文仲得知后,非常反感,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
C.任扬州通判时,杨文仲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据理力争,阻止了使臣开发沙田的行为,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在元兵渡过长江后,朝野震动,侍从班中只剩下杨文仲一个人,他也因此受到朝廷表彰;因病情加重,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未被获准而改任泉州知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3分)
译文:
(2)劭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4分)
译文:
(3)翌日面奏,益恳至。(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C(羡:盈余)
2.B(都是介词“把”。A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经、由”;C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项前者是动词“算作”,后者是语气助词。)
3.D
4.B(“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5.(10分)(1)(3分)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都听从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每句1分)(2)(4分)在东郊劝勉农事,郡守趁此想到湖上乘船游玩,杨文仲就先驱马回来。(“劭”、“因”、“泛”及整句大意各1分。)(3)(3分)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得当(或“周到”)。(“翌日”、“面”、“恳”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