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立。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8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2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579  浏览:

【原文】
    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立。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过惩。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今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多自以侵冤。
    建元三年,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天子置酒,胜闻乐声而泣。问其故,胜对曰:臣闻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故高渐离击筑易水之上,荆轲为之低而不食;雍门子壹微吟,孟尝君为之於邑。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
    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椎。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孔子厄于陈、蔡。此乃烝庶之风成,增积之生害也。臣身远与寡,莫为之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丛轻折轴,羽翮飞肉,纷惊逢罗,潸然出涕。
    臣闻白日晒光,幽隐皆照;明月曜夜,蚊虻宵见。然云蒸列布,沓冥昼昏;尘埃布覆,昧不见泰山。何则?物有蔽之也。今臣雍阏不得闻,谗言之徒蜂生,道辽路远,曾莫为臣闻,臣窃自悲也。
    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籓,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①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②如捣;假寐永叹,唯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也。
    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赵王亦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籓臣!”
    四十二年薨。
    (选自《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①葭莩,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②惄焉:忧思伤痛的样子。

【问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党执虎,十夫桡椎    桡:使……弯曲
    B.明月曜夜,蚊虻宵见    曜:照耀
    C.尘埃布覆,昧不见泰山    昧:冒昧
    D.不佐天子拊循百姓    拊循:安抚、抚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立    ②皆以诸侯连城数十
    B.①胜闻乐声而泣    ②而汉为定制封号
    C.①臣之谓也    ②不知涕泣之横集也
    D.①何则?所托者然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刘胜闻乐声而泣原因的一项是(    )
    ①心结日久
    ②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③纷惊逢罗
    ④谗言之徒蜂生,道辽路远,曾莫为臣闻
    ⑤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
    ⑥宗室摈却,骨肉冰释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皇帝开始登位为皇帝时,朝廷大臣们都认为晁错的策略是错误的,都认为诸侯封邑连城数十座,过于强盛,多次奏疏武帝,阐明诸侯封邑太大的不利因素,希望能裁削诸侯的封地。
    B.建元三年,刘胜等觐见武帝,武帝备酒宴请,刘胜听到音乐声而伤心。武帝问其原因,刘胜趁机详细地讲述了官吏扰乱朝廷视听的事情,使得武帝改变了对待诸侯的态度,加强密切了皇亲国戚之间关系。
    C.刘胜认为,由于朝廷群臣与皇帝没有亲属关系,所以,他们会结成朋党相互帮衬,议论是非,而使皇族中的宗室人员互相排斥,骨肉亲情冰消瓦解。
    D.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让诸侯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自己的封地分配给他的儿子和兄弟,汉朝既获得了有厚恩于诸侯的名份,而又使诸侯的封地自行地得到了分割和缩减。

【参考答案】
    7、C(昧:昏暗)
    8、B(连词,均表顺承。A、介词,在|动词,认为;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无实意;D、语气词,呢|连词,就)
    9、A(②用来比喻朋党的力量⑤指群臣)
    10、A(“朝廷大臣们都认为晁错的策略是错误的”理解有误,他们多数都认为杀害晁错是错误的)
    中山靖王刘胜,在孝景皇帝前元三年受封册立为王。汉武皇帝开始登位为皇帝时,朝廷大臣们谈论吴、楚军七国反叛的教训。参与议论的人多数都认为杀害晁错是错误的,都认为诸侯封邑连城数十座,过于强盛,想要略微地裁削他们的封地,多次奏疏武帝,阐明诸侯封邑太大的不利因素。诸侯王自己认为与皇帝是骨肉至亲,先帝之所以大量地把国邑封给他们,及至连城数十座,使他们互相交错杂处,是为了巩固坚如磐石的宗族关系。现在有的人没有罪过,被下臣所侵扰污辱,司法机关吹毛求疵,鞭打使这些下臣屈服,让他们来指证他们的主子。这样一来,互相侵扰蒙冤的事就多起来了。
    建元三年,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南王刘明进朝见武帝,武帝备酒,刘胜听到音乐声而流泪。武帝问他哭的原因,刘胜回答说:“我听说悲伤的人不能再对他唏嘘,思念的人不能再对他叹息。所以高渐离在易水击筑,荆轲为此低头不能再饮食;雍门子鼓琴微吟在孟尝君面前,孟尝君喟然叹息不能言语。现在我的内心郁抑已经很久,每当听到精妙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要涕泪横流。
    和煦的风吹得多了可以移走一座山;把蚊子的声音集中起来,可以合成雷一样的声响;朋党多了,自然能成捕猛虎一般的威势;十个人的合力,可以使粗大的木椎弯曲。因此,文王被关在牖里,孔夫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这就是说众人可以成就一种风气,再往上增多集积就要产生危害。我远离京师和武帝,朋党甚少,没有人能提前邀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物件虽然轻小,但装载多了也可以使车轴折断,鸟羽扇翼之力虽然轻微,却能使身体飞翔。我多受乱,每遇法网,不由自主地要流出眼泪。”
    “我听说过,白天太阳发光的时候,阴暗隐避的地方都能照亮;皎洁的月亮悬在夜空,蚊蝇也能在夜色中被发现。然而,云雾蒸腾布满空中,白天也会阴黑昏暗;尘埃飞散覆盖大地,导致黑暗而会看不见泰山那样的大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东西遮掩了它们。现在我被阻止而不能上达真实的情况,诽谤我的话题纷纷出现。道路茫茫,经途遥远,未尝有人为我传达于武帝,我只有暗自悲伤。”
    “我听说社不会为小鼠而灌,屋宇不会因大老鼠而熏。为什么呢?它们所依附的东西使事情能这样。我虽然贱薄,但是得以蒙受皇恩而成为皇帝的至交;地位虽然卑微,但是拥有了东藩的属国,而且戚属上与皇帝是兄弟。现在朝廷的大臣们与皇帝没有丝毫的亲属关系,没有鸿毛那样轻的重量,他们集结在一起以帮派议论是非,以朋党相互帮衬,而使皇族中的宗室人员互相排斥,骨肉亲情之间如冰消瓦解。这就是西周伯奇亡走山林,比干进谏纣王而被剜心的原因。《诗经》上说:‘我内心忧伤,心中像有东西撞击;借假寝睡来长叹,以忧悉相伴到老;内心的忧伤啊,犹如病痛发生在头上。’这就是说的我这种情况。”
    他详细地讲了官吏扰乱朝廷视听。因此,武帝就重视对待诸侯的礼仪,撤销了有司奏报诸侯的案件,对皇亲国戚施加亲近的恩典。自此以后,进一步采纳主父偃的计策,让诸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将他的封地分配给他的儿子和兄弟,而朝廷确定加封给他们的封号,也可以任意加委汉朝其他郡国。汉朝就此获得了有厚恩于诸侯的名份,而诸侯的封地也由此而自行稍微地得到了分割和缩减。
    刘胜的性格是爱好饮酒,喜欢妻妾成群的生活,有子女一百二十多人。曾与赵王彭祖相争辩说:“兄长被封为王,专门代替官吏料理政事。为王的人,应当是每天听音乐,享受歌舞女色。”赵王也说:“中山王只顾奢侈淫乐,不去辅佐天子抚慰百姓,凭什么称作藩臣!”
    四十三年,中山王刘胜逝世。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智伯
  • 下一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
  • 【推荐文章】

  • 朱穆传

    【原文】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

  • 传是楼记

    【原文】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

  • 邓芝

    【原文】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

  • 杜预

    【原文】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

  • 古砚说

    【原文】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

  • 李姬传

    【原文】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

  • 【最新文章】

  • 游庐山记
  • 游盘山记
  • 游三游洞记
  •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
  • 张释之
  •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
  • 送胡叔才序
  •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 送石处士①序
  •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
  • 李斯
  •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
  •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
  •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
  • 辛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