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忠良有异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8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
作者:吴兢  文章ID:30581  浏览:

【原文】
    忠良有异
    吴兢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①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②,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③。”
    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④。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⑤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
    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⑥,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正要·直谏》)
    [注释]①阿党:偏袒。②不直:不实。③不存形迹: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形迹,仪容、礼貌。④君臣同气,义均一体:大意为: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有如一人。⑤遵:循,沿着。⑥显号:显赫的谥号。

【问题】
    22.文中“同遵此路”的“此路”指的是【    】(2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3.文中最能表现魏征忠贞为国,正直无私形象的一句话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4.对唐太宗“因何不存形迹”的批评,魏征认为“此言大不是”。根据文意,对魏征这样说的理由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受身诛夷,君陷于大恶。
    B.因为这样说,客观上会助长小人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惟事形迹,不顾国家,于国事无益。
    D.因为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文过饰非。
    25.请分析,魏征所说的“忠臣”和“良臣”不同点又是什么?(3分)
    答:
    26.对魏征的“良臣”你是怎样看的?请谈谈自己的想法。(3分)
    答:

【参考答案】
    22.不存公道,惟事形迹(2分)
    23.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2分)
    24.C(2分)
    25.不同点是,所谓“忠臣”只顾自己的虚名,而不顾君王、国家。甚至导致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毁灭;而“良臣”能让自己得到美好的声誉,又能使君王获得显赫的谥号,子孙富贵传世,福禄无边(3分)
    26.魏征的“良臣”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想到的只是君王和自己的子孙后代,而不是想到为人民、为国家做一个有贡献的臣子(或者,因为时代的原因,当时的君王就是国家的代表,魏征能想到国家的利益,也确实能算作一个良臣)(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偏袒自家的亲属。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究这件事,发现检举的事不真实。温彦博上奏太宗说,魏征既然被别人评头论足了,虽然没有徇私,但也应该受到责备。于是,太宗让温彦博对魏征说:“你曾上谏我数百条(有益)建议,哪能因为这点小事,便损害了那么多的美誉!从今后,你再也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过了几天,太宗问魏征:“昨天你在朝廷外面,听说过有什么不对的事情?”魏征说:“前天陛下让温彦博向我宣布上谕‘为什么不注意言行举止’,这话说得非常不对。我听说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有如一人。我从来未听说过,做臣子的心里不想着国家的公正道义之大事,而只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君臣上下,都沿着这条路,那么,国家的兴亡也就难以预料了。”
    太宗听后,吃惊地变了脸色,说:“上次我说过此话,很快就后悔了,这话确实不对。希望你不会因此萌生隐言不发、凡事退避的想法。”魏征躬身下拜说:“我以身许国,(决心)做正直的事,一定不敢欺瞒辜负于陛下。但愿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做一个忠臣。”太宗问道:“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良臣既能让自己得到美好的声誉,又能使君王获得显赫的谥号,子孙富贵传世,福禄无边。而忠臣自己受诛杀不说,还使君王名陷大恶之中,家庭和国家都遭到毁灭,独自留得“忠臣”的虚名。由此说来,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太宗说:“你只要不违背今天说的这些话,我一定不会忘记国家大事。”于是,赐给魏征绢二百匹。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
  • 下一篇:钟离眜
  • 【推荐文章】

  • 陈平却谗

    【原文】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

  • 钓台

    【原文】 钓台 (明)王思任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钓台事,心私仪之。以幼,不...

  •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

  • 杜甫

    【原文】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

  • 陈驭虚墓志铭

    【原文】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

  • 陈轸

    【原文】 陈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

  • 【最新文章】

  • 余玠
  •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
  •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
  • 吴山图记
  •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
  •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
  •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
  •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孙膑尝与庞涓俱学
  • 孙子吴起列传
  • 陈平却谗
  •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
  •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
  •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
  • 成宣,杨人也。以佐史给事河东守。卫将军青使
  •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