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875 浏览: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10年秋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桑梓地:喻故乡,此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乡的桑树与梓树是父母种的。桑:桑树。梓:梓树。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他渴望到外乡的一所新式学堂——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去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尽管父亲并不支持他,但是毛泽东还是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临行时,写下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使我们从秀美的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