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南宫生传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1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4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0087  浏览:

【原文】
    南宫生传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④庋:收藏。⑤周彝:周代的铜器。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⑦钟、王:钟繇、王羲之。

【问题和参考答案】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壮,见天下大乱    逮:等到、到
    B.欲致生幕下    致:招揽
    C.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谢:道谢
    D.故人皆多生    多:称赞
    答案C
    解析赔礼道歉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衣冠慕之,争往迎候    之二虫又何知
    B.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C.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D.为请诸公间营具之    自令放为
    答案B
    解析介词,凭;A.代词,他/指示代词,这;C.然而/……的样子;D.介词,替/疑问词,呢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府)欲致生幕下
    B.为(南宫生)语古贤将事
    C.其一尝遇生(与)客饮
    D.皆倾身与(南宫生)相接
    答案A
    解析B.应是“其一军将”;C.应是“于”,原句是状语后置:其一尝遇生(于)客饮;D.应是“其”,指“无贵贱”之人。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B.作者表现南宫生的“气节”,引的事例很突出,叙述、描写生动、细腻,所以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C.文章末尾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退隐,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今天应该批判地对待。
    D.南宫生壮年时见天下大乱,便发奋图强,想要建功立业,曾经北走中原,溯游江浙,同各路豪杰共商救国大计。
    答案D
    解析文中“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意思是“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跟随豪杰们图谋大的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都不如意”,所以,南宫生并没有“北走中原”,也没有实现“同各路豪杰共商救国大计”。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2)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答案(1)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贵贱,都弯着身子恭敬地跟他们交往。
    (2)朋友中有抵触自己的,就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一点也不记仇。
    【参考译文】
    南宫生,是苏州人。身材高大,读书很多。年轻时喜爱侠义的行为,爱好击剑和骑马,尤其长于用弹弓,对准飞的鸟就能击落它。家中向来财物多,南宫生就用家中的财物供养宾客,并且和少年们一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到了壮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学得了风后布阵打仗的方法。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跟随豪杰们图谋大的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都不如意,就沿着长江往上走,到了南京,又到了金华县和会稽山,渡过钱塘江,在太湖上游行过一通后归来。
    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到他家请他或问候他,他家门前停放(来宾)的车一天有几十辆。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贵贱,都弯着身子恭敬地跟他们交往。有两个武官靠着有武力,很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们)称说(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曾经请南宫生喝酒,有人说:“那个人酒醉后会行凶伤人,不能跟他接近。”南宫生笑着说:“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我将要制服他。”即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说古代好将帅的故事。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还在下面行礼敬酒,一直到宴会结束,也没有失礼的地方。另外一个人曾经在别人家作客饮酒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怒目而视南宫生并离开了。某一天看见南宫生一个人骑着马出去,就带了一些打手,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避开道。第二天早上那个人还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交好。南宫生能以气节服人大多像这样。
    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喜爱规劝朋友的过错。朋友中有抵触自己的,就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一点也不记仇。跟人谈论,总是求胜,能引证事实,分析道理,众人没有能驳倒他的。当时藩府多次用兵打仗,南宫生私下推断藩府的胜败大多能猜中。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就设计让南宫生受到法律制裁,南宫生靠巧妙的主意没有受到危害。家里虽然因为受人陷害的事穷了,但喜爱跟人结交仍然那样,有时赠送酒肉(给朋友),站着召朋友一起喝酒吃肉以娱乐。四方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是有贤德的,一定要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在各种场合宣扬他们的美德。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有钱财以供安葬或治病的,告诉南宫生,他就让人用纸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到公众之中去筹画办理,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所以人们大多称赞他,说他像任侠好客的楼君卿、原巨先甚至超过了他们两人。
    很长时间以后,渐渐地不愿意到外面活动了,就关闭家门少接待宾客。清扫出一间屋子,收藏名书法家写的可以效法的字、周朝的铜器、汉代的笔砚和唐代的雷氏琴,天天在那里自娱自乐。他一向工于草书和隶书,近于钟繇、王羲之的造诣,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他羡慕安静退隐(的生活),常常作诗来表示自己的心意,安乐地过着朴素谦退的生活,像是要这样度过一生。
    南宫生姓宋,名克,家在南宫里,所以自己给自己取号为“南宫里”。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木假山记
  • 下一篇:南康直节堂记①
  • 【推荐文章】

  • 超然台记

    【原文】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

  •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原文】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

  •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

    【原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

  •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

    【原文】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 崔暹

    【原文】 崔暹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

  • 催科①

    【原文】 催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 【最新文章】

  • 木假山记
  • 超然台记
  •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
  •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
  • 简堂集序
  • 蹇叔哭师
  •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①,
  •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
  • 严挺之
  • 阎典史传
  •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
  •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
  •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
  • 扁鹊者,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
  •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