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五律·看山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5日  更新时间:2024年2月6日
作者:毛泽东  文章ID:17937  浏览:

    五律·看山
    1955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注释】
    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海拔314米,绵延20余里,自山下有石磴数百级,盘折26弯通山顶,为西湖群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在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美人峰等名胜。根据作者的自注,诗中的“扇子”指扇子岭,“佳人”指美人峰。一望空:全部都看见了,一点也没有剩。空:什么都没有了。飞凤亭:又名来凤亭,原名应天塔。桃花岭:又名栖霞岭,剑门关,在钱塘门外显明院之北,旧多栽桃花,开时灿烂如霞。扇子:指扇子岭(根据作者自注)。佳人:指美人峰(根据作者自注)。飘飖:同“飘摇”,飘荡、飞扬貌,这里指鹰翔。晚鹰:晚上飞鹰。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多次到风景宜人的杭州休养,在工作之余,也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水。1955年春夏之交,正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毛泽东又先后两次来到杭州,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灵隐寺、北高峰、五云山、狮峰、天竺等景区。在毛泽东看来,杭州之美不在西湖岸边,而在湖周围的山上。有一次他问随行人员:“你们看在哪里看西湖最美?”回答众说纷纭。毛泽东莞尔一笑,说:“我看是在山上。”《五律·看山》就是他游览北高峰的即兴之作。80年代中期,毛泽东的国际秘书与英文教师林克曾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一文中披露过此诗。林克说:“1959年11月,他在杭州休息时,游兴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等处。在攀登途中,他常常要停下来略作歇息,这时往往坐下来学习英语。在多次攀登北高峰之后,他曾诵诗一首:“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林克透露这样的信息是可喜的,但林克的说法,有几处是不确的:此诗原作于1955年,而不是1959年。即是说他前两次登北高峰,很有感触。这次登山心情极佳,伟立山巅,随口吟出这首诗。“飘飘”应为“飘飖”;“莺”应为“鹰”;两处的分号应为句号。

【赏析】
    首联:“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一共三次登上西湖附近的海拔314米的北高峰远眺,杭州风景尽收眼底。此诗为1955年所作,1959年口吟出来,故说“三上”。“杭州”,指杭州城的风景。这时节,杭州正是百花盛开,佳木葱茏的美丽时节,诗人健步登山,盘绕而上,绕过26道弯,来到山顶。极目远眺,群山并列,西湖波平如镜。杭州城尽收眼底。诗人用“杭州”概括全景,引人遐思联想。“一望空”,既写出了景观之盛,也表现了诗人宽阔的心怀。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说,登临此山,但见“群山屏列,湖水镜净,云光倒垂,万象在下。渔舟歌舫,若匹练新濯,遥接海邑,茫茫无际。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婉曲折,左右映带,层宇鳞次,郁郁葱葱,悉归眉睫。”毛泽东三次登临北高峰,对北高峰观杭州风景的偏爱,所表现出的登高望远的独特审美情趣,与古人极为相似。
    颔联:“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这是诗人抓住山上的两个景点,凤凰亭边的绿树葱茂和桃花岭上的凉风阵阵。“飞凤亭”,又名来凤亭,高耸于宝石山顶的晚岩上,亭盖飞檐,状如飞凤,玲珑剔透,与秀丽的保俶塔对峙。据《西湖志》载:“宝石山形若翔凤,保俶塔在其巅,宛若凤嘴。……雍正九年总督李卫建亭,题日来凤。”飞凤亭边,秀木葱茏。“桃花岭”,即栖霞岭,相传古代岭上桃花灿烂,灿如凝霞,故有“牺霞”之称。桃花岭上有岳王庙和岳飞墓,有紫云洞和黄龙洞,洞外雾气缭绕,云泉生风,飘香送翠。清代诗人陈时有诗赞美栖霞岭:“岭上何所有,夹路多桃花。沿缘一万树,芳春灿红霞。下有岳王祠,暮树啼栖鸦。”诗人抓住“飞凤亭”的“树”和“桃花岭”的“风”绘染成画,静中有“亭”、“树”、“岭”,动中有“风”和“风”,客观的静景和动景交融,将“凤凰”配“桃花”的春景幻化,令人叫绝。
    颈联:“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天气热了,扇子岭能给你送来凉爽的风;天气冷了,美人峰能给你增加暖意。“扇子”与“佳人”,分别是北高峰附近的扇子岭与美人峰。“热”与“冷”表明山上气候多变,但无论热与冷,均舒适宜人。在这里,诗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山有情人有意,山解人意,人情满山。
    尾联:“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一片片树叶,飘飘落下;欢游人的,是晚归的鹰群。“飘飖”同“飘摇”,飘荡、飞扬貌,这里指鹰翔。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曾以“鹰击长空”赞赏雄鹰。“欢迎有晚鹰”,既可以理解为“晚鹰”欢迎游人归还,也可以理解为游人欢迎“晚鹰”,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里,“我”和“鹰”完全融合为一。这首诗通过登上北高峰所观之景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欢快的情怀。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视觉形象与触觉形象相结合。“亭边树,、“寻扇子”、“飘飖”均为所望之景,是视觉形象;“岭上风”、“热”、“冷”都为所触之景,是触觉形象。诗人以北高峰为中心,向各景点辐射展开视线,构成广阔的空间,形成一幅杭州西湖春夏之交立体的壮美图画。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七绝·莫干山
  • 下一篇: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 【推荐文章】

  •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1914年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

  •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最新文章】

  • 沁园春·雪
  •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 四言诗·祭黄帝陵
  • 采桑子·重阳
  • 如梦令·元旦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四言诗
  • 五古·挽易昌陶
  • 五律
  •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 水调歌头·游泳
  • 蝶恋花·答李淑一
  • 七绝·莫干山
  • 五律·看山
  • 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