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有失偏颇的目标
作者:未知 文章ID:39727 浏览: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他们在孩子的头上冠上了一颗永远无法摘下的星。一个孩子给他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妈妈,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块什么料,能有多大能耐,自己心里清清楚楚。当然,我会去努力,使劲地跳一跳,去摘下我能触及的那只果子,却永远无法摘下你所企盼的那颗星星。”
(1)是非不分的价值观一些父母在历经了艰难生活后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但他们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就把这些是非不分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他们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比如,现在不少父母在教孩子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要孩子寸土不让,寸利必得。有的家长甚至从幼儿园就这样开始教导他的孩子:“孩子,如果你在幼儿园受了别人的欺负,你就抓住他的头发,左边一个耳光,右边一个耳光。”一次在幼儿园活动时,旁边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果然遵照父嘱,揪住对方的头发,左右开弓抽耳光。每每听到有些家长数落孩子:“你做啥让他?你让他,他就跑到你前头去了!”“勿要同人家客气,你客气,他当福气!”
一位妈妈描述了她带女儿乘车的经历:事情,还得从开学前一天带女儿看病说起。等了半天车,终于一辆公交专线班车徐徐开来,因是周六,车内早已座无虚席,仅有的一点空间也站满了乘客。我和女儿好不容易挤到里面。也许是爱美的天性,女儿站到了一位坐着的打扮得很漂亮的小姑娘旁边。
“妈妈,我好累”,女儿的一声求救打断了我的思绪。面对女儿的合理要求,我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可以容纳她小身体的空间。正好那位女孩和她母亲的座位之间还有一个足以让女儿容身的空间。我不假思索地对女儿说:“你就和这位大姐姐一起坐一会儿吧。”话刚出口,我就被那位母亲的举动惊呆了,那位母亲用手用力地按了按女孩的双腿,女孩也似乎顷刻间领会了她妈妈的示意,纹丝不动。几分钟后,那位母亲和女孩调了一下座位,她坐在了外面,女孩坐到了里面。母亲重新用手用力地按了女孩的双腿,母女之间的座位空间依然存在,但我仿佛感到了她们母女之间的心灵相通,刹那间美的感觉荡然无存。一种深深的悲哀涌上心头:自私将使一个人泯灭良知。我无话可说,盈满胸间的唯有愤怒:不为女儿站着,而是为了那位漂亮的女孩。我想大声地对那位母亲说:你无权这么做!孩子首先是属于社会的!你的“爱”足以使她的心灵扭曲,足以害她一辈子!
(2)唯学习是论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教师及学生唯学习是论。如问题篇中谈到的“作业强迫症”就是这种观念的反应。这一点不仅是国人,就是外国人也有感觉。他们发现,早晨,在中国城市的楼群里,人们大多可以听到这样一类叮嘱:“今朝读书乖一点”,“上课不要做小动作,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考,争取第一名”……外国教育专家们说,只要有华人集居的地方,如纽约、东京、新加坡,大多会响彻这些动听的叮咛声。
学习本来是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然而,不少家长在抓学习时产生了很大的偏差:抓成绩不抓能力,抓学科,只抓理科的数学、物理、外语,而不抓人文科的历史、地理、政治。有一个父亲在孩子上小学的三年时间里,除了买了几本一课一练的辅导书外,再也没有买过一本其他的课外书。
在学习目的上,不少父母的定位也只限于个人的功利目的,而较少考虑社会的利益。在一次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只有3%的家长表示因孩子“喜欢读书”而送子上学。那么,还有97%的家长为什么而送孩子上学?我们可以从家长经常训导孩子的话中探知究竟:“孩子,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可以找个好工作,否则只能扫垃圾,做民工。”由此可见,家长和子女对教育和学习的关注不是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的动机。这也就导致了当今学生无法从读书本身找到求知的乐趣,而是迫于某种压力去学习,学习过程就很难成为快乐的探索实践,而使他们压力重重,苦不堪言,学生们不选择因“喜欢读书”而上学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