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遗传惹的祸
作者:未知 文章ID:39737 浏览:
不少父母对自己的问题孩子进行了多种努力仍不见效果后,常常要从遗传上找原因,而且往往要从对方身上找出不良遗传因子。“这个孩子不要读书,是他爸遗传的,他爸小时候也不要读书,成绩常常‘开红灯’,夫家的人也都是不爱学习的,到现在没有一个大学生。”一位多动学习困难孩子的母亲如此对我说。这是一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血统论观点。
韦格姆在1923年曾说过,遗传而非环境才是人的主要塑造者,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幸与不幸并非环境造成的,是个人与生俱有的,根源细胞才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原因。那么,孩子的问题主要是遗传来的吗?科学家对遗传现象的研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有关遗传现象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有100%的基因相同,遗传相似度为1,但人格持续和行为的相似度只有0.5;并且非双生子的遗传相似度为0.5,人格特征和行为的相似度只有0.3;对非双胞者而言,遗传相似度约为0.5,人格特征和行为的相似度仅为0.2;对于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来说,遗传相似度为0,人格和行为的相关性仅为0.07。理论上,子女和父母任何一方的遗传相似度应为0.5,而在人格特征和行为方面的相似性更小,因而遗传在造就相似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儿童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华生要给他健全而没有缺陷的孩子,他才能加以任意改变。但人类的实践表明,即使是有缺陷的、特别是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采用恰当的方法,也能加以改变。一个智力已严重受损的孩子经过母亲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恰当的方法竟然成了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亚特兰大的安得里克·艾奇在童年时代曾因病而长期昏迷不醒,医生认为其智力已严重受损,但其母亲切尔认定,只要使用恰当的办法使孩子乐于学习,其智力仍有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励孩子的想象力,并把学习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后来,小艾奇通过“快乐的学习”,智力水平赶上了正常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他竟是全班学业最优秀的顶尖学生。
也许有人说这是个别现象,但一些经过严密设计的群体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法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巴黎家庭治疗中心的专家通过对法国领养儿童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人的智商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的良好教育和悉心培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弱智儿童的智商。
过去一些人认为智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因素改变儿童智商的难度较大。对此,法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首先选择了65名4~6岁有代表性的领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均出生在虐待孩子或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庭,在被领养之前,他们的智商全部在80分以下,通过对这些儿童5~10年跟踪观察,科学家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他们的时空概念比领养前有明显进步,其中被条件好的家庭领养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了19分,其他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了8分。研究人员同时证实,领养家庭对孩子感情投入的多少和孩子的智商的提高成正比。
法国专家认为,过去一些人一直过分强调遗传因素,而忽略了后天因素对人类智力发展的影响,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改进少儿教育。
日本学者三木守宽介绍过一个这样的研究,把一组智力落后(3岁以下平均智商为64.3分)的孤儿由孤儿院迁至智力落后的成人院,并由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照料。这些妇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谈话、做游戏,并对他们进行训练,这些孤儿经过足足一年零七个月的培训,最后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显著地上升到91.8分。每个儿童的智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7~58分。而另一组留在孤儿院的儿童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9~45.4分。经过此次培训后,受培养组的大部分儿童被收养,两年半后重新测试,他们的平均智商为95.9分。而对比组的儿童只有66.1分。20年后,实验组的所有成员均能自立,智商也都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仍处于智力落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