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例的启发
作者:未知 文章ID:39779 浏览: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甚至越来越僵,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于这样的家庭,我给父母的忠告是:退到最后。这是我从一个咨询个例中得到的启发。
一次,从浙江来了一对母子。母亲述说了孩子的情况:两年前,她读初一的儿子上课因违反了纪律,被老师打了一记耳光,孩子就拒绝上学,在家里呆了一段时期,后来在劝说下,又进了学校,但不久又退了出来。就这样在家里呆了两年,在家期间,他父亲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常常对儿子没好脸色,没好言语。他对儿子说:你书也不读,你这人还有什么用?给我滚出去,死掉算了。但母亲不这样对待儿子,她想,儿子虽然不去上学,但我毕竟还有个儿子在家里能天天让我看到,如果像他父亲一样,因为儿子不上学,就成天骂他、打他,把他逼得离家出走,那我唯一的儿子就没有了。这样一想,母亲就排除了因孩子不上学而产生的担扰、急躁情绪,以宽容的态度接受了孩子不上学这一严酷的事实。孩子也得以在这个家庭中存在下来。
以后有一段时期,儿子到母亲开办的企业打工,心情也好了一些。与此同时,母亲并不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努力,她打听到我们心理咨询的地址,特意赶到上海,希望能解决孩子的问题。经过咨询,孩子回去以后,再次进了学校,从此就再也没有退出来。
这个心理咨询个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他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是他产生这些问题后,父母如何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产生问题以后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上述这个孩子因为老师的粗暴行为而退学在家,这对任何父母都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家长难免对孩子会有一些过激的言行,他父亲说的那些气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的母亲面对这样的严酷事实却是冷静而理性的,她知道儿子退学及退学以后所产生的性格变态虽也很痛心,但也明白这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她清楚地知道她面前摆着两个选择:一是催逼他复学,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很可能把他也逼没了;二是接受现实,先让他平平安安地在家里呆着,以后再寻找改变的机会。经过反复比较、思考,这位母亲选择了后者,她明智地放弃了对孩子的任何期望,采取了退到最后的战略:即不再催逼孩子复学,而是先让他存在,然后再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