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不尊重的后果

发布时间:2019年6月3日  更新时间:2023年10月2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9767  浏览:

    诸如以上种种无视孩子丰富的情感和尊严需求,对孩子频繁地使用言语暴力和情感虐待,甚至拳脚相加的肉刑等错误做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个8岁的男孩常常衣冠不整。一次他的父亲见到儿子这副模样,训斥道:“你看,你成什么样子了,像个二流子,让人看了就讨厌。你连衣服也穿不好,你还能做出什么好事来呢?真令人心烦。好好的鞋子竟穿成这个祥子,穷命!”父亲的训斥不仅没有改变孩子的模样,反而使他产生逆反心理:“我偏要这样!”于是,从此他故意披着衣服,敞开上衣,卷着裤腿,松着鞋带,趿拉着鞋子,歪戴着帽子。
    一些父母因自己好胜、虚荣,对孩子要求十全十美,期望值太高,用专制粗暴的手段迫使孩子一言一行都要纳入自己设计好的轨道,结果挫伤了一颗颗稚嫩的心,甚至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某校一高中学生近来成了游戏机迷,在家打游戏机可以通宵达旦,父母剪断游戏机的电线,他能接好电线,关起小屋门又是一个通宵。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那年考高中成绩是448分,高一期末考试时他却5门功课“红灯”高挂。这一切与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有直接关系。孩子的父母都是“老三届”,都曾上山下乡。为了找回失去的时间,他们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读书。孩子大一点了,管教孩子的重任就托给了爷爷奶奶。他们忙于奋斗顾及不了孩子,奋斗的结果是夫妻双方都当上了处级干部,家里分到了新房,儿子有了单独的小屋。一切都很如意,缺少的是父母和儿子的沟通,儿子只能常常面对电视屏幕,只有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三口聚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在外工作压力太大,也许是儿子身上确有种种不足,饭桌上常常是父母以长辈或干部的口吻居高临下地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曾被爷爷奶奶百依百顺的他自然受不了如此的待遇。原本应是和和美美的家庭晚餐,结果成为唇枪舌战的辩论会,父母为此而伤心到极点,儿子只能在游戏机中寻找快乐。
    江苏淮阴市有位叫欣惠的母亲用成人都难做到的标准要求她的女儿,结果终于有一天女儿痛哭流涕对母亲讲出了憋在心里的话,说她想跳楼、跳河、撞汽车,使父母成为淮阴的头号新闻人物时,母亲才被惊醒了,她提笔给女儿写了忏悔信:
    “妈妈最亲爱的好女儿,当妈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止不住悔恨的泪水已顺颊流下。妈妈深深地感悟到:一切都是妈的错,是妈的好胜、虚荣,为了个人的面子、自尊使你受到了深深的心灵伤害,请你耐心地读完这封信,这是妈妈发自肺腑的道歉。
    晓晓,由于妈妈的不小心,使你成了早产儿。由于你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第一个出世的孩子,得到了百般宠爱。小时候的你,非常懂事,善解人意,乖巧,从不哭闹,红扑扑的脸蛋,炯炯有神的双眼,谁见谁爱,谁抱起你来都爱不释手。你非常聪慧,当你只有8个月时,就能开口讲话,准确、清晰地叫出爸、妈、爷爷、奶奶,指出洗后晾在衣绳上的外衣是哪个人的。11个月时,就能背诵出好几首儿歌。当你犯了错误时,就会满脸愧疚地喃喃自语:‘晓晓不小心,晓晓明知故犯’。看着这一切,妈妈甭提有多高兴,多自豪!
    随着你一天天长大,教育就成了问题。妈妈是一个非常严谨、追求完美的人,由于妈妈的好胜、虚荣、期望值太高,用成人的尺度来衡量你,甚至用连成人都难做到的标准要求你,使原本一个非常优秀、敏感、细腻、好胜的你,受到了比一般孩子更加深重的伤害,使你从3虚岁起就受到我没完没了的说教。当你被我打扰得不耐烦时,当你烦躁、吼叫时,当你痛苦地抓耳挠腮时,当你咬自己的胳膊时,直至前几天你痛哭流涕对我讲出你憋在心里的话时,妈妈震惊了。你讲到你想死,你想跳楼,使我们成为淮阴的头号新闻人物,想到跳河、撞汽车……你哭道:‘妈妈,你只有让我死,我才能解脱。我死了你们只有痛苦一时,我活着你们将痛苦一辈子。不要把我死的事告知爷爷、奶奶,他们会难过的。他们年龄大了,受不起打击。’
    以前,妈妈一直不理解,难道妈妈做得还不够吗?你从小到大,饮食起居,穿衣读书,整理房间,甚至连上课的课程表都给你抄好压在玻璃板下,为什么你还不满足?不感到幸福、愉快,而感到异常痛苦,甚至想到了死!听着你的哭诉,才使妈妈大彻大悟,妈妈是彻彻底底地错了。妈妈对不起你,给你造成这么严重的伤害,是妈妈使你想到生活无望。妈妈太追求完美,虚荣心极强,对人太苛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期望值太高,为了个人面子与别人攀比,使你整天笼罩在这样的家庭气氛里,既深深地伤害了我最爱的女儿,同时也伤害了我自己!
    晓晓,妈妈深知,仅靠这一封信是不能医治好女儿长达十余年的心灵重创的,但妈妈请你相信,从今天起,妈妈再不会是从前的妈妈。妈妈会像一个校长所说的:‘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自豪!’何况我的女儿是如此的优秀呢!晓晓,无论你今后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你要坚信,你有一个非常疼爱你,愿为你献出一切的妈妈。再次请女儿原谅妈妈无意的伤害。”
    还有,三好生成了“洞穴野人”。从小学到初一,力力一直是品学兼优的三好生。可是在初二时,一次他不幸跌伤了头部,恰好时值阶段考试,一下子几门功课亮了“红灯”。班主任把他批评了一顿,要他写检讨和保证。回家后,他把成绩单交给母亲,又被教训了一顿。他气得大哭,没写检讨和保证,校长勒令他“不写检讨就不要再来读书”。第二天,他便拒绝上学,不管父母怎样劝、哄、骗,还是打、骂、逼,都无济于事。他终日闭门不出,或睡觉,或听录音机。父母以为他患了精神病,强制送到某精神病收容所医治。从此,他对父母更加反感,不仅不出门、不洗脸、不洗澡,而且还专与父母对着干,关门闭户在房子里一待五年多。当心理医生应家长之邀,走进那间小屋时,只见那蓬乱的长发,苍白憔悴的面容,呆滞的目光,尖长的指甲,以及浑身的酸臭味,活像一个久居洞穴的野人。心理医生的到来,终于启开了他缄闭五年的“金口”。
    一个全优的学生,仅因偶尔考试成绩下降,老师、家长不问缘由,一味地对他批评和责骂,便导致了如此结局。由此可见,对孩子感情上的虐待,其危害并不亚于肉体上的摧残。研究表明,情感虐待行为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成年后对社会适应不良,个别受害者甚至发生心理变态或道德沦丧。但因为它的恶果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反应出来,易为人们忽视,故国外研究者称它为“看不见的灾难”。
    父母用言语、情感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产生上述种种不良后果,那么,父母频繁打骂惩罚孩子,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父母以为,单一的劝说,对孩子根本不起作用,只有让其皮肉受苦,才能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确实,如果劝说不听,在不立即制止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用一下严厉手段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使之成为经常性的教育手段,因为就像病原体会对经常使用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一样,孩子也会对你经常性的打骂产生适应性,会由最初的害怕到最后不怕甚至对抗。有一首在某地流传的挨打歌这样说道: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夹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深,酣然微笑入梦中。
    打骂对孩子完整、全面的人格发展是有弊无利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相信“黄荆棍下出好人”,许多家长将孩子看作自己的私人财产,盼着孩子出人头地,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孩子不能做到,即采取暴力。有调查显示:54.8%的家长认为“管教越多,子女以后成就越大”。一位小学班主任在家访后总结出:家长打骂孩子,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助长孩子形成怯懦、胆小、多虑、不果断等不良性格特征。
    年近17岁的金华中学生徐某杀母藏尸一事见诸报端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徐某干出这种丧失人性的事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从各种媒体公布的调查事实来看,这与徐某心理偏差是分不开的。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处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可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很多家长的重视。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医生,总结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偏差。
    说谎。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错误就打他,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当然会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
    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拳打脚踢,久而久之,有的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自卑、懦弱。
    孤独。如果父母经常打孩子,会使孩子感到孤独无援;如果当众打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而不愿和家长、老师、同伴交流。
    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蛋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些孩子甚至会同家长“对打”或作出无礼举动。
    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而且经常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情绪不稳。有的父母打过孩子以后,感到心痛后悔,立即给孩子抚摸痛处,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满足;有的父母甚至会抱着孩子哭,像这种情况,开始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甚至逐渐滋生喜怒无常的情绪。
    焦虑不安。如果对孩子期望过高,超越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因担心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会挨打,而异常紧张,焦虑不安,甚至影响他的智能发挥。
    犯罪。上述提到的徐某杀母一事就是例证。因打骂孩子,迫使孩子出走、逃夜,最终陷入犯罪泥坑的教训不胜枚举。
    打骂会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有个父亲在报上发表了《儿子想当大总统》的文章。文中说:“未来的‘大总统’现年7岁,刚升二年级。如此‘庄严’的决定,是由他的代言人——我妻子向我宣布的。平日他们母子常有悄悄话,我也挺超然:不吃醋,不轧道。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儿子总要和妈‘嗲’一会,我妻照例鼓励他一番,诸如‘好好读书,别惹爸爸生气’之类的话,以往孩子也顺着他妈保证一番。这次,他却说:‘我会好好读书的,因为我想当大总统。’我妻吓了一跳,想来夫妻平淡度日,从无当官念头,不想出了个小‘野心家’。遂问他何出此言?他道:‘一个国家总统最大,我当总统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把所有打孩子的爸爸判15年徒刑……’不得了!不得了!世道真变了,儿子想关老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想想也对,15年关下来,老子也打不动他了。”
    “本来对儿子的话一笑了之就算了,可我一时难以入眠。我并不赞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理论,也不奉行‘棒头下出孝子’的传统。但有时打孩子几下似乎效果也不错。如:儿子小时候爱用手指钻孔洞,有次竞把手指塞进了电插座,差点把‘小天使送回天堂’。这是我第一次打他,意在给不懂事的他一个条件反射——什么该碰,什么不该碰,谁知以后竟然顺手了,遇到他犯错(是屡教不改的)便用‘家法’。其实打他我也蛮心疼,但有时不打还真不行。事后我也曾问他:‘爸爸打你,你恨不恨?’他总说:‘爸爸是为我好,我不恨。’我听后也蛮开心,儿子有‘清头’了。今日看来,他其实早已‘怀恨在心’了。虽然我不怕他的‘大总统宣言’会应验,但将心比心,我们小时候也怕大人打,也恨大人打。怎么如今自己有‘权’了,也会这样做?儿子想当‘大总统’不过是想制裁他老子罢了。”
    棍棒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创造精神。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次听朋友说因孩子拆坏了钟表而将孩子揍了一顿,陶先生幽默地批评他说:“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先生还在不同场合说过:“你的棍棒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父母对孩子打骂这样不文明的教育方式,还给孩子提供了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榜样,于是,孩子也会用这样不文明的方式对待别人。”
    对孩子不尊重,除了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外,还会使孩子心目中失去父母的权威和威信。这对父母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一次因作业做得慢,被母亲痛打了一顿,孩子噙着眼泪画了一幅名叫“我的回忆”的漫画。画中他回忆了他在幼儿时,妈妈对他是多好啊!陪他到公园去玩木马,荡秋千。生病了,深更半夜带着他去医院看病,他的嘴里啃着鸡大腿,四周还放着香蕉、牛奶。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他上了小学后,妈妈就变了一个模样:在漫画里的妈妈不再像他幼儿时的妈妈那样笑容可掬,而是挥着拳头,眼睛瞪得像牛眼,嘴张得像河马,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
    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感觉,我问过一些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就诊的孩子对妈妈的感觉,对一些经常用打骂手段教育孩子的母亲,孩子的评论是:“妈妈像老虎一样。”母亲本来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由于使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孩子不仅不能领会母亲的好心,反而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慈爱、可亲的母亲形象,这对父母来说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损失啊!有一位美国普林斯大学的华籍客座教授在父子亲情关系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二者哪个更重要间做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认为,为了催逼孩子的学习,而失去与孩子的亲情关系,他不干。
    对孩子尊重,不仅可以维持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关系,以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而且还可以使家庭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电脑的关系不同。人与电脑的关系中,电脑只接受正确的指令,对错误的指令,它会拒绝或出错,它对人的情感没有任何反应,你对它生气也好,暴跳如雷也好,它都一概不理睬。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了,有个情感因素。如果,你对另外一个人讲话时,是不尊重的、傲慢的、训斥的,对方内心立刻就会产生反感,即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也不愿接受了。怎样尊重
    态度取决于观念。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一位教育专家说,他和儿子的关系:10%是父亲,90%是朋友,儿子可以常常拍父母的肩。正因为他和儿子经常有着朋友式的交谈和沟通,儿子成了重点中学的高材生。这位专家说,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家长只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
    (1)不要言伤    父母要尊重孩子,要注意讲话的语气,不要言伤孩子。言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知识,而且可以传递情感。当父母善用言教时,言语是一份关怀、一种激励、一点建议、一盏明灯;但若用之不善时,就如刀枪毒剑,会深深伤害孩子,甚至在他的脑海里印刻一生。父母的言语中要多些鼓励,少些鄙视;多些体谅,少些厌烦;多些期待,少些丧气;多些“如果”,少些“但是”。要记住以下的“十戒”:要批评,勿侮辱;要发火,勿滥骂;要训斥,勿挖苦;要担忧,勿挫伤;要激励,勿讽刺;要表扬,勿转折;要建议,勿命令;要施爱,勿抱怨;要沟通,勿强求;要改变,勿单向。
    (2)对孩子讲话不要命令式,而要讨论式    为人之父母,总是从高高在上的立场出发,对孩子发号施令,使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由此也许产生一种做长辈的满足感。但是如果你长期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将会剥夺孩子的思考力和判断力。有一位父亲谈了他曾用这样两种方式对自己女儿讲话的不同效果。平时,他唤女儿起来总是用带命令、催促的口气:“7点了,快点起床。再不起来上学要迟到了!”女儿对他爱理不理的,要连催好多次,她才极不情愿地钻出被窝。可有一次,他摸着女儿的头,用和缓的语气说:“女儿呀!现在已经7点了,起来了好吗?”这次女儿竟然破天荒地应了一声:“马上起来了”。
    以下所列A和B的语言有着微妙的不同处,但对孩子的效果却不大一样:
    A.饭已经烧好了
    B.请你快点吃饭
    A.已经7点了
    B.7点了,快点起床
    A.如果要洗脸可以用热水
    B.请用热水洗脸
    A.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
    B.今天有雨,请带好伞出门
    A.我听不清楚
    B.请大声说话
    不难看出,A全部是自我状态的表现,只是将事实传达清楚而已:而B是根据父母的意思给孩子以指示。看起来是极其微妙的差异,但对是否能发展孩子的主动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A的表现只是将事实传达给孩子,孩子的行动由孩子自己决定,7点了是起床还是不起床;用热水洗脸还是不用;带伞出门还是不带等这些应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不起床、不洗脸、不带伞,那么对于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将由他们自己负责,孩子必须作出对自己行动负责的决定,这就是孩子主动性的根本。
    B的表现全部按照父母的命令,孩子的思考力、判断力、自己的决定权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7点了,快点起床!”好像不下命令就是起不来,渐渐地孩子直观地接受了这样的命令,真的不叫不起床,成了赖床的孩子。早上起床,看天色好像有雨,正想着“带把伞去”时,却听见父母“今天有雨,请带好伞出门”。“不要!”孩子不高兴地扭头就走了,虽然还带着那么一点儿反抗。但是从幼年开始在命令式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初开始放弃了自己的决定权,只是默默地等待命令,没有命令就不知怎么做了。
    (3)要慎言古人说:“心术不可得罪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无论是中国的、单位的、学校的、光明的、黑暗的,甚至自己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他都可以口没遮拦地一股脑儿倒给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委屈、苦闷,乃至牢骚,但为了孩子的一生着想,为着给孩子的心田播种希望与光明,不要让他们早早便断定这世界是灰暗与无望的,所以父母的慎言就特别重要。对孩子说话要有分寸、轻重与“导向”,多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少说甚至不说对孩子成长不利的牢骚怪话!这是做父母的爱心与伟大之处。
    (4)四尊重    美国加州大学副教授库帕斯-史密斯对1748名中年级学生及其家庭所作的研究中发现,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家庭对孩子有四尊重:
    A.尊重孩子的性格。孩子读书,父母有时候陪读当然无可非议。但要记住的是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孩子喜欢一口气把书读完把功课做好;有些则要做一会玩一会才能完成作业。这就意味着在一旁督促的父母需要随机应变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速度,不得随意改变孩子固有的学习常规。对动作慢的孩子不要进行恫吓打骂,而对动作快的孩子也不必继续加码,以免使孩子因此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B.尊重孩子的教师。某些小报的专栏喜欢攻击教师的言行,这使一部分孩子的父母从心底里对教师产生蔑视的态度。其实,稍有头脑的父母都应理智地明了:小报专栏中讲的那些教师只是极个别的例子,而绝大部分的教师大多能做到为人师表,他们依然是你孩子忠实的朋友。专家建议,父母最好时常参阅《教师报》一类的报刊杂志或能亲自去校园参观访问。同时,也恳切要求父母在各种场合下能坦率、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吐露那些足以影响孩子学习情绪的“秘密”,如:夫妻打架、离婚或有人生病、没人做饭等等,以便教师随时对你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C.尊重孩子的自责。一个自责的人,总喜欢向任何肯听他说话的人倾诉自己的缺点。当你的孩子喜欢叽里咕噜地陈述自己的错误缺点时,父母千万不要据此形成一种观感,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因为研究表明,孩子的自责会在他人的脑中变成事实。正确的方法是父母应竭尽全力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具体地说,他的牙不整齐,他自责,你就得请牙医把它们弄直;他的学业成绩不佳,他自责,你就得请家庭教师给他补习,同时也要教导孩子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爱人类,做人要正直和诚实。
    D.尊重孩子的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父母应该克制自己不作出过度的反应。自己性急就已经足够了,何必要像孩子一样表现沮丧?既然稍微生气就可以表示自己的意思,又何必在孩子面前大发脾气?
    学生成绩的优秀,往往会被视为人的一生中学生阶段“成功”的标志。对于这种“成功”的标准,中外教育界会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的教育方式中,学生成绩的好坏评价,常常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他——我”型平行比较为主,很少强调单一个体的“我——我”型自我前后比较。学生成绩的批露方式,也通常是以当众宣读或张榜公布的公示方式。学生成绩的发布不具私密性。国外学校对于学生期的“成功”,也有自己的标准,但与东方式的标准有所不同。“成功”标准同样也是美国学校教育的灵魂。美国学生的成绩,只和自己比,这次考试比上次有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老师也是如此,若一个学生上次考倒数第一,这次考倒数第二,老师会自制一个奖品,予以奖励。这个学生“倒数第一”的水平,只有这师生俩知道,考试分数是个人的隐私,必须保密。在美国,在高中阶段有三次大的考试,取最好的成绩报考大学。考试公司若泄漏其他两个低分,则是违法,会成为“被告”。在这样的氛围中,成绩再差的学生,也会充满自信。
    (5)沉默是金一位哲人说:“在各种生命力中,惟有安静最具有影响力”。有相当多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哕嗦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然而一位名叫张希玲的普通山村农妇,用沉默是金的教育方法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她丈夫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之际,独立支撑起那个破碎的家庭,不但含辛茹苦地将五个子女拉扯成人,且“家教”得法,居然奇迹般地将他们先后送进了大学,培养出了五条“龙”,一时为社会所刮目,连她儿子的“洋导师”也连声赞叹,“你的母亲很伟大”。可她的家庭教育“秘诀”就是这样一个信念:我要把孩子养大成人,用的就是无言的沉默。在孩子动摇、退却时,张希玲从不絮絮叨叨地说教、数落,单以“沉默”来表示她内心的苦痛与不满以及为着拒绝“嗟来之食”而多次迁移。
    (6)要反省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许多人可以看出别人的不当行为,却对自己对孩子的言语和情感“暴力”执迷不悟。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因此,要避免伤害孩子的心灵,成为一个好父母,就要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是否正确。以下五点可以帮你鉴别:
    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
    ②是否因为不喜欢家里的其他人而迁怒于孩子?
    ③是否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比较?
    ④当别人赞扬你的孩子时,是否表现出漠不关心?
    ⑤是否经常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惭愧?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就无疑是个“施暴者”,就应当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苛求、虐待孩子的人,往往都有一定的性格偏差。要消除对孩子的精神虐待行为,减轻心理上的伤害,除了父母要有自知之明,不断加强个性修养外,专家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全家的每一个成员都动员起来,当家长的态度不恰当时,其他家庭成员应有公正性的态度表示,说说诸如“人人都有弱点,这并不奇怪”,“这次失误了,只要努力,下次还有机会”这类的话。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位成年人对孩子母亲的态度表示异议,除了可能使母亲对孩子施行粗暴态度的行为有所收敛外,至少应该使孩子明白,并非所有的大人都跟母亲持同一态度。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能从其他人——老师、叔叔、姑妈、姨妈那儿感觉到自己并非像父母所说的那么窝囊,而是具有许多宝贵品质时,那他就可以安全度过情感受到虐待的痛楚期。”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不尊重的表现
  • 下一篇:孩子的意见
  • 【推荐文章】

  • 怎样批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能只有奖励没有惩罚,这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否认惩罚在...

  • 个例的启发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甚至越来越僵,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

  • 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频繁的哕嗦是最常见的现象。一个初中学生给教师写了一封《我有一个爱唠叨的爸...

  • 孩子人生无目标

    我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分别举办过多次 战略学习法 讲座。在讲到学习目标时,都要问这...

  • 孩子自私自利怎么办

    对孩子的自私问题,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误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 从小 就很 自私 ...

  • 父母眼中的孩子

    我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很多父母,他们一坐下,就会滔滔不绝地数落起孩子的不...

  • 【最新文章】

  • 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
  • 孩子偏科怎么办
  • 怎样批评孩子
  • 在孩子的心灵种上一棵人文树
  • 在孩子心灵种上第三棵哲学树
  • 孩子做事粗心怎么办
  • 孩子说谎怎么办
  • 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怎么办
  • 父母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性格
  • 父母好的言行决定孩子好的个性
  • 父母不良言行决定孩子坏的个性
  • 个例的启发
  • 不留退路的悲剧
  • 怎样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