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的结果
作者:未知 文章ID:39770 浏览:
在我们的生活情景中,也见到另一种情形:对孩子的一个赞美、一个赏识、一个肯定的态度和语气,造就了孩子的成功。
一位母亲告诉我,她上小学的女儿,原来学习及平时表现平平,在一次升国旗前,她接受了任务,朗诵了一篇文章,结果受到了校长的表扬,这一次表扬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平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选举中,从没当过队干部的她,以最高的选票当选为少先队大队长,以后又被评为上海市长宁区十佳少年。
首先还孩子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接着就是成功。有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三年来,学着做家庭教师。但他的方法很特别,不是像一般家庭教师那样,仅仅替孩子补补功课就完事了,而是把还孩子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作为主要目标。
他辅导的孩子大多学习失败。他的具体做法是:与孩子接触5~10个小时,以后就通信、通话。他们寄给他日记,他写了批语寄还给他们,这样保持着经常的思想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交流,孩子树立了自信心,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位四年级的男孩,一年级留过级,二年级数学比赛班级第一,三年级数学又开了“红灯”。妈妈说不及格就不能玩,不能看电视,不让他做小号手,也不让他参加短跑比赛,孩子觉得没劲,感到没有希望。他与孩子接触后,发现孩子主要是做作业速度慢,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首先告诉孩子:慢不是笨。又征得妈妈同意,与孩子约法三章:做好作业可以看电视。不到两个月,数学消灭了“红灯”,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写日记,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孩子有了自信,以后事事不忘自己要像个男子汉,大家都说他变了个人。另一位四年级女孩,舞跳得很好。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不让她去少年宫学舞蹈,结果成绩一落千丈。他做了家长工作,在让她学跳舞的同时,对学习提出要求,没多久学习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这位志愿家庭教师的肺腑之言或许值得家长们三思:“在与孩子接触中,我发现他们都有闪光点,问题是有些家长常常看不到。对于那些学习上失败的孩子,我觉得首先应给他们自信,还他们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
任何孩子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是你怎么看。如果你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他的缺点就会成倍地放大。从一个小局部,扩展到全身,整个成了坏孩子。其实孩子的缺点就是那么大,是你把它放大了。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会使你更喜欢自己的孩子,更愿意与他们愉快相处,更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江上藤女士,曾担任日本广播协会电台妇女少年部长、著名评论家。她小时候,因长得黑,常被人拿来与长得白的姐姐比较。她常听人说:“这个女孩长得不好看。”所以,她小时候曾为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偶然的一件事,对她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一次,她到乡下去看她的祖父,祖父见到她说:“这个孩子和蔼可亲,很讨人喜欢。”江上藤听了这句话,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还有优点。从此,她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努力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各方面不断进取,成为日本一位著名的人物。仅仅是祖父那一句赞赏的话,就使江上藤获得了自信,成为有成绩的人。
有位叫林超的作者报道了上海浦东育英学校用高频率的奖励激励机制改变“小公主”和“破罐破摔”学生的事迹。学校有对莉莉、芳芳的孪生姐妹。姐妹俩生来体弱多病,这使得父母对她们倾注了更多的爱。从穿衣到吃饭,从家里到学校,一切全得靠父母张罗着操办。这姐妹俩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出门“打的”,吃饭上店,购物“名牌”,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里一个叫声:“爸爸,我肚子饿了!”父亲不敢怠慢地围着锅台转;那边一个又喊:“妈妈,我渴了!”母亲只得放下手中的活迅速递上饮料。整个是一台“小公主”戏,父母感到了疲劳,尤其这疲劳来自精神,心累比体累更烦人在这对父母身上应验了。“这样下去会害了孩子,得想个办法才行。”他俩狠狠心,一咬牙把姐妹俩一起托给了育英学校。半军事化的校园寄宿生活,对一般有些自理能力的学生来说也要有个艰难的适应过程,更何况对眼前这对毫无思想准备,又从未脱离过父母搀扶着走路的孪生姐妹。她俩一筹莫展,头一天便闹出了不少笑话。中午排队领好饭菜,坐下来时,看着别的同学都吃得津津有味,她俩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班主任吕老师过来问:“你们不喜欢吃这些菜吗?”她俩摇头否定。“那为何不吃饭?”姐姐莉莉胆子大一些,低声说:“没人给我们筷子。”吕老师明白了,她俩在耍小姐脾气,便忍住笑,不动声色地帮她们做了举手之劳的传递后说:“现在我给你们拿,晚上你们照我的样子拿,好吗?”
第二天早上,出操的哨声响了,按规定莉莉和芳芳赶紧去换运动鞋。要命的弱点暴露了,她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无法系好鞋带,班长来催了,她俩只好拖着长长的鞋带出操了,跑步只能落在最后,同学们都偷着笑。操毕,吕老师非但不批评,反而表扬了她俩:“你们今天的表现很好,遇到特殊情况能够想到集体荣誉,同学们都应向你俩学习!”然后吕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姐妹俩系鞋带。
打这以后,姐妹俩互相鼓励着,除了认真学习外,只要有空闲就学着生活自理,吕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乐意帮助她们提高自理能力,给她们认真示范,并及时给她们以各种鼓励。在学校“月结表彰大会”上,每次她俩都上台领取“自理能手”、“好队员”、“优秀队员”等奖。父母看着女儿可喜的变化由衷地称赞该校造就了新人。
育英学校从不对学生责骂,即使做错事也采取耐心细致的思想感化教育,并采取奖励面广、频率高的激励机制,使一些在原校与奖状根本沾不上边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获奖后的喜悦,单从这一点就真正转化了不少学生的偏常心理和行为,加之半军事化管理,使学生们的生活习惯趋于正常和有规律性。
章青的转变可说是这两方面的综合结晶。他在原校完全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同学见了他都直摇头,他也意识到这一点。“破罐破摔,我就这样了!”他常常如此“安慰”自己,自卑感使他不愿意去上学,并有了逃学、逃夜史,父母的棍棒、哄骗十八般武艺全都使过,但就是改变不了他。无计可施的父母带他去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行为门诊部,请专家为他会诊,结果令父母大为吃惊,专家测试后认为章青已离犯罪不远了。
此时此刻,父母已急得六神无主了,可章青依然悠哉闲哉。父母自感无能力再教育他,投石问路后找到了育英学校。
重任落到了毛老师身上。第一天,毛老师就对身材高大的章青委以重任,只要是为学生集体做的事,毛老师第一个就叫章青干,章青觉得面子大大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悄然而生,眼睛湿润了,这一细小的变化,被明察秋毫的毛老师捕捉到了。晚上毛老师与章青平等地交换了各自的想法。一个语重心长地教导他放弃杂念,不想过去想现在,一个洗耳恭听,这对于章青来说是上学校后的第一次。
毛老师指着一张计有16个奖项的表格不厌其烦地逐一向章青传授秘诀,并带着肯定的语气说:“凭你今天的表现就可以获得至少两项奖”,即“守纪学生”和“集体好主人”奖,章青不好意思地连忙说:“不够格、不够格。”“不!”毛老师加重语气地说:“够格!我俩来个约定怎么样?你就按今天的做法努力,月底一定会得奖。”章青一看有这么多奖项,再听毛老师的一席话,似乎感到自己具备获奖的能力和实力,顿时信心大增,点头应允。在毛老师的不断鼓励和指点下,章青果然月末登上领奖台,校长亲自给他颁奖状。
一个学期下来,章青得到的奖状竞有10张之多,他心花怒放,更加努力了。去年5月4日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今天他又双喜临门,被学校推荐为浦东新区“三好”学生,并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市学联代表大会。
四十多年前的一句鼓励的话,使罗杰成了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上州长宝座的?面对三百多名记者,罗杰说,是他的小学校长。
当时他住的地方的孩子不爱读书,但十分迷信。校长就说他能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杰伸着小手走向讲台的时候,校长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杰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校长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杰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州长。
在就职演说中,罗杰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他有时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就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南京周弘的赏识教育理论及实践曾轰动了全国,他用表扬、赞赏的教育方法把自己一个三岁半仍一个字也不会说、震耳雷声也听不见的名叫周婷婷的哑女培养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婷婷一岁半时,由于发高烧,打了一针庆大霉素。烧退了,婷婷却因药物中毒,双耳全聋了。过年时,邻居燃放鞭炮,孩子们都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唯有婷婷无所畏惧地走进硝烟之中。看电视时,人们都根据剧情的进展时忧时喜,只有婷婷手托下巴坐在小凳子上无动于衷。天无绝人之路。正在他们迷惘时,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幸子的父亲大岛茂对女儿的一片真情拨动了周弘的心弦,给他增强了信心和力量。他相信,只要心诚,铁树也能开花。“我要做中国的大岛茂”,周弘对自己说。
从此,他踏上了一条坎坷不平、充满了艰辛的征途。为了教婷婷开口说话,哪一个字不经过千锤百炼?普通孩子能轻而易举地说出的“哥”字,婷婷却苦练了3年。
1986年盛夏,素有“火炉”之称的古城南京,更是酷热难耐,为了纠正女儿的发音,周弘夜以继日、汗流浃背地为女儿赶制一套“卡片式正音词典”,1400多词汇的一笔一划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苍天不负有心人,婷婷掌握了发音规律,终于说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周弘培养孩子的信心和意志。为了夺回女儿被耽搁4年的宝贵时间,他和女儿形影不离,走路时教,吃饭时教,骑自行车时教,就连女儿针灸医疗时也不放过。很快婷婷学到了大量语言和知识,6岁时已认识了2000个汉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弘看到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一书,他如获至宝,不知看了多少遍,其中的重要章节能一字不拉地背下来,书上密密麻麻地做了各种标记、心得体会和注释。通过不断探索和思考,周弘萌发了把婷婷培养成才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孩子都会说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是家长教的吗?不是。是老师教的吗?也不是。那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为什么教育不能像小儿学话一样。在启发兴趣中、在游玩嬉戏中使孩子掌握知识的金钥匙。于是,周弘悟出一个道理,最好的教育是使孩子不知道是在受教育。
从此,奇迹在婷婷身上不断出现,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又从三年级跳到六年级,三年学完小学全部教学课程。1989年夏天,周婷婷应邀赴京参加三项康复会议,众目睽睽之下,她一口气背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接见了她,说:“这是人类战胜了自我创下的奇迹。”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候机智过人,他在70年前就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当他听说婷婷的事迹后惊叹:“60年来她是我的第一个对手。”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周弘时刻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当小婷婷念出第一首连家里人都难以听懂的儿歌时,全家人都连连夸道:“太好了!太棒了!”
小婷婷刚学会做应用题,10道题仅做对一道,周弘却对着女儿惊叫:“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会做,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碰都不敢碰呢。”
当天晚上周弘兴奋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突然一道灵感之光划破周弘心中的黑暗。多年来,教育婷婷的全部奥秘不就可以概括成一个字“行”——让女儿时时处处感到自己行吗?假若我们总是让“不行”的悲观念头占了上风,婷婷能有今天吗?
周婷婷的事迹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她先后被评为南京的“石城好少年标兵”、“全国百名好少年”、“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并获得“全国首届残疾少年成才奖”。1993年9月,父女俩应邀前往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在女儿身上获得成功后,周弘把这种方法让一些聋儿家长分享,结果中国出现了几十个周婷婷式的早慧儿童。聋童尚有如此潜力,健全孩子难道无潜力可挖吗?近两年来,他又把这套方法让许多健全孩子的家长分享,结果不仅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早慧儿童,而且使许多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差生很快燃起了希望之火,命运产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他在南京和全国各地作了数百场题为《父母曾是教育家,捡回您以往的宝藏》的报告,均产生强烈的反响。家长的普遍感受就是——开窍了,后悔的是——没有把那口子带来,希望知道的是——下次报告会在哪里?
周弘在《让赏识回到孩子身旁》一文中写道: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最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仿佛也在异化:
我们好久好久都没有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了——小时候,正是这种目光把孩子包围,使他们心里充满温暖;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话都最想对父母说,面对父母却往往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拥抱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国家常常看到这样的标语:“你今天有没有拥抱你的孩子?”: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夸我们孩子聪明,夸我们孩子漂亮了——这正是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的强烈需求啊!小时候他们都是在这类赞美声中欢快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我们认为:再丑再迟钝的孩子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只要你善于发现并乐意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这个万物之灵而自豪,那么,星星之火的能量将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地被打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
我们认为: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和充实的童年。孩子的心灵处于舒展还是压抑状态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我们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久很久前就指出,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因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我们认为:“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当幼儿还不知道什么是赏识时,他们却受到了无尽的赏识、无尽的慈爱;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们越来越懂得赏识的重要、越来越需要赏识时,赏识却离他们越来越遥远……
人们在调训大象时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可以分别叫做“强制法”和“温柔法”。强制法仅仅是用棍棒驱使大象干活,直到把它打得顺从为止。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却是非常粗暴愚蠢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会使大象怀恨在心,在以后某个阶段它很可能变成伤人的动物。温柔法要求在调训大象早期的各个阶段有更多的耐心,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调训出一头热爱工作、脾气温和的大象,并且忠实地为人类服务多年。
训练动物的方法对人类培养后代也有启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提出了学习的效率,他认为,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行为的后果: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在人类的学习中也遵循这个过程。如婴儿呀呀学语,偶尔发出一声“妈”,母亲就会高兴地回答孩子,亲亲孩子。实际上,婴儿并不是有意识地叫“妈妈”,但母亲的亲吻却给孩子带来温暖,这样,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心理学将这一过程称为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最好的方法也是等待理想的行为出现,当孩子出现了理想的行为时,马上给予表扬奖赏,而当个体作出不良行为时,家长不予理睬,不进行强化。通过这样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逐渐消失,而理想行为则得以巩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在学习中不使用惩罚的主张,认为奖励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把理想的钥匙。
奖励是成功愉快的体验,并且明确地指出了行为的正确性,清楚地指出这是可以重复的好行为。惩罚却不一样,它只是告诉孩子某种行为是不能做的,却并没有指出一条明确的方向,而且提供的指导也少。它只告诉个体应当另做别事,但没有告诉他做什么。
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看,注重奖励而不是惩罚,增加成功的体验,降低失败的威胁,对孩子的成长是必要的。在孩子的学习中使用过多的惩罚,势必激起极高的焦虑水平,这样不仅会破坏学习,而且还会扩大到其他方面,使孩子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