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听不懂怎么办
作者:未知 文章ID:39804 浏览:
孩子上课要能听懂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第二,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和合理”。这两种含义可以作为两条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某种知识或认知的准备状态。对准备性来说,这两条标准是缺一不可的。离开学习的准备性,就无所谓成功。
学习的准备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知识的准备和认知发展的准备。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了同化新知识的有关概念,那么这个学生便获得了知识准备。知识准备主要指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储备情况,它取决于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掌握的情况。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像是登山,新的高度必须在旧的高度达到之后,才有可能继续往上攀登。
学习的第二种准备是认知发展准备。认知发展准备是指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进行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认知功能的适当发展水平,是由大脑功能的成熟程度决定的。大量的研究与日常的观察都表明,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总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提高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前运算阶段(学前期)、具体运算阶段(约相当于小学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约在初中以后)。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只能进行直觉思维,还不能进行逻辑转换;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借助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但思考对象只限于具体的材料和形象;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不借助具体形象,对抽象的概念、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运算。
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学习的能力、水平、内容都是有差异的。要成功地进行学习,儿童必须达到最低限度的心理成熟程度。国外有人作过一个全国性的抽样调查,请2500名教师对7000名儿童进行判断,确定他们是否获得上小学一年级的准备。据教师判断,只有60%的儿童在各方面获得了入学准备,而这一比例低于用心理学量表测出的结果。从这个研究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强调孩子来适应自己的教学,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这是学校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所以,当孩子反映出听不懂老师的讲解时,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是孩子不认真、不专心。
孩子对知识的准备,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预习来获得;而认知发展的准备,则应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