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作者:未知 文章ID:39762 浏览:
时代在变化,国人传统的儿童观也在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自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形成的现代儿童观也伴随着其他现代思潮,涌进国内,清晰地呈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它与中国传统的儿童观发生了激烈地碰撞,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省。有无正确的儿童观,是能否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所以要教育好子女,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原有的儿童观,摒弃旧式、错误的儿童观,树立起现代、正确的儿童观。那么,什么是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呢?它是这样一种观念:孩子虽然是你生,是你养,但自离开母体之后,他从解剖、生理上就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心理上将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个独立于父母主观愿望之外并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存在。这个独立并处于发展中的孩子有他自己的需求、愿望、尊严和权利。父母应该了解、尊重并满足孩子的这种正当、合理的需求、愿望、尊严和权利。
鲁迅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的话正表达上述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既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他还是我的孩子,父母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在独立的儿童观方面,动物普遍要比我们人类好得多。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曾把镜头对准了动物的母子关系。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母狮按照自然的法则对幼狮奉献关爱,但是从不过分娇纵。幼狮刚蹒跚举步,母狮便让他体验生命里的第一步——迈向自立的大道。幼狮哭也好,长吁短叹也好,都无法消除饥饿,必须满怀巨大的勇气,迎接严峻的考验。山路陡险,幼狮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间,可是他毫不气馁,执著地、拼命地爬起来,一步一步向前进,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孩子天生就有独立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受到阻抑,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充满活力的3岁小孩常常会对母亲说:“我也能干”。上了学的孩子常常要求有更多独立做事的权利。一个小学生在给妈妈的信中就强烈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妈妈,请把书包给我,我自己能背。尽管我的肩膀还显柔嫩,但应该担负起属于我的那份责任。妈妈,请撒开你的手,没有你护送,我同样能踏进学校的大门。我早已熟悉通往学校的那条小路,也会避让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不信,你悄悄随在我的身后,再送上一程,试一试,就放心了。”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是生存的需要。动物总要学会自己觅食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孩子总要经历自己独自在家过夜,独自乘公共汽车,独自外出野营。虽然在这些自立的活动中,没有父母面对面的家庭教育,但之前父母对其进行自主、独立的教育已经成了他心灵的坚强支撑。成功的自立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独立,孩子长成大人以后,总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独立地谋生。而独立谋生的能力是在父母从小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尝试、实践中才能养成的。
忽视儿童的独立性,对儿童大包大揽将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的消极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表现:
喜欢寻求与成人躯体的接触,比如总要母亲或其他成人抱着,坐在他们身上。若站立,则紧抱着成人不放,或紧紧地依偎在他们身旁,不愿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
无主见。干什么都不能自己作主,对别人比自己更加相信。习惯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追随别人,听别人的指挥,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对父母、老师的意见常常盲从,很少表示怀疑,更谈不上反抗。
缺乏独立性。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比较简单的作业也不肯动脑筋。集体活动时往往冷眼旁观、懒懒散散,只有当老师明确要他做什么时,他才勉强地参与。
能力差,尤其是自我服务能力差。入幼儿园后,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穿衣、洗脸、进食、收拾玩具等等都要家长包办代替,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便会无所适从。
过分依赖思想的产生常与环境有关,父母过度的生活照顾可导致幼儿的依赖性行为,而父母的遗弃和成人对幼儿的独立行为的过早要求也会使幼儿产生严重的依赖。1岁半或2~3岁是幼儿发展依赖性的危机时期。